摘要:作爲"桂林龍舟習俗"傳承地的白石潭村,白石潭村民對祖先留下的遺產普遍懷有敬畏之情,對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和修繕有着強烈的期盼,爲響應市委政府"深入挖掘地文化旅遊資源"的號召,已在醞釀籌建"桂林龍舟民俗博物館",探索發展獨具本地特色的傳統村落旅遊道路。白石潭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距離桂林城市中心最近的且保存得最爲完整的極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十分豐富,如果加以適度、合理地開發利用,則完全可以成爲桂林城東北的一塊讓人"拾夢東籬",體驗田園漁耕生活,欣賞和參與桂林民俗文化的特色休閒勝地。

(文/鄧雲波)白石潭村隸屬桂林市疊彩區大河鄉,位於桂林市區東北的城郊結合部,海拔約160米,全村總面積1500畝,有耕地80公頃,林地500公頃。白石潭村西有灕江環抱,東有堯山作倚,地處丘陵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短夏長,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沿江林帶林木繁茂,村頭、村尾及村中有數百年古樹5株,濃廕庇日。灕江自北向南流經白石潭村西面,江中靠西岸有巨大白色岩石,巖下有深潭,潭內有多處溶洞通地下河,時有大魚出沒。這裏水面開闊平靜,歷來是灕江上游各村龍舟的聚集地。唐代李商隱有詩《桂林》:"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其中白石湫就指白石潭村前水面,白石潭村亦因此而名。

白石潭傳統古村落(航拍 俯視圖)。2016年11月攝

江中白石山岩下有深潭通地下河。2016年11月攝

江邊的道路翠竹掩映。 2016年12月攝

倚山臨江的白石潭村江岸樹木蔥蘢,垂柳依依,景色宜人。最爲難得的是村中至今仍遺存着連片完整的古民居,街巷格局古風猶在。2017年,白石潭被列入廣西自治區級傳統村落名錄予以保護。從白石潭沿江邊道路南行十餘分鐘車程即達桂林城市中心,經村口碼頭浮橋過灕江爲大面圩,穿過八里街商貿住宅區即是桂林北火車始發站。因此,白石潭堪稱桂林城區灕江邊傳統村落的唯一標本。

村口的浮橋、古商貿碼頭及古樟樹。對岸即是高樓林立的城市商貿區。2016年11月攝

白石潭建村年代可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漢族村落,爲石姓和劉姓等先人從江西因經商和軍事遷徙而來。該村地處湘江、灕江水運交通要地,建村有史以來就是古代水運商貿集聚區,歷來爲地方政府重視,明清兩代均在此設置巡檢司。現居住205戶,1000人。

灕江水清清,潭深魚肥美,白石潭村民世代傳承亦耕亦漁。 2016年11月攝

白石潭村爲丘陵型村落,村落整體坐東朝西,位於灕江桂林市區段的上游,寬闊秀麗的灕江繞村前而過,東面背靠巍峨的堯山,山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江王陵、建設中的靖江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村周圍是開闊的農田和茂密的森林、以四把(水)車遺址爲入水口的駙馬河環繞村後而過進入灕江。

村後的堯山腳下樹木蔥蘢,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江王陵,正在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6年8月攝

白石潭村現存民居建築36座,祠堂2座,廟祀建築2座,門樓3座,鋪面建築9座,碼頭遺址2個。建築類型主要爲磚木混合承重,穿鬥、抬梁混合式樑架、硬山人字坡山牆、青磚清水牆,小青瓦屋面,多爲兩進天井式建築。最主要特色是傳統封閉式村落與碼頭開放式商埠有機結合,體現白石潭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歷史淵源。古村落街巷格局整齊清晰,門樓、寨牆保存較好,排水設施完備,宗祠、廟祀香火延綿,民居古建築集中連片,青磚灰瓦,建築風格樸素厚重,木雕、石雕、磚雕、灰塑細膩精美, 易經文化融於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建築局部精美的磚雕。2016年12月攝

集賢門上的石雕匾額上明萬曆丙午年(1606)字跡依然清晰可辨。2016年攝

古民居羣及巷道肌理。 2016年11月攝

村落外部原爲寨牆環繞,東面的寨牆已經坍塌,北面和西面的寨牆基礎依然保存。村外灕江邊闢有四個碼頭,沿江有9座商鋪式建築。村落內部有主要街道三條,皆東西向,巷道4條,皆南北向,將村落內的205戶居民既劃分了區域又緊密聯繫。街道寬3米左右,小巷寬2米左右。街道原爲大塊的青石鋪設(現在有部分街巷在上面加鋪了水泥),旁邊設排水溝,通過與灕江的高差自然排水。街巷格局大約呈井字形,街道通過門樓與村外連通,街巷佈局四通八達,拐角民居牆體多呈圓弧狀,以犧牲居住面積來保障行人安全,體現出村民簡單溫暖的人文關懷。

老寨牆及排水口 2016年11月攝

白石潭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主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彩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龍舟民俗文化(龍王祭祀、走龍親、龍船歌、龍船競技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令公祭祀漁鼓、零零落以及婚俗中唱賀郎歌等,傳承均有 700 多年,至今長盛不衰。其中最突出的是這裏的龍舟文化傳承——白石潭江面是灕江上游龍船聚會第一個重要碼頭,扒龍船的時候,上游的鸕鷀塘、上秦、下秦等村,對面的大面圩,下游的南洲村、董家巷、東窯、莫家地、蔡家渡、大河、下樑江、泗洲灣直到六獅洲、上關等村都會來此行香拜廟,聚會一場。村裏的老前輩還傳承着比較完整的龍船歌。目前還健在的老前輩有石有會、劉天養、湯吉祥等人均能唱全套龍船歌及對唱賀歌。2017年劉天養被桂林市授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舟習俗"代表性傳承人稱號。白石潭龍舟從起鼓、請聖、游龍、標頭旗、採青、發兵、進香、舀酒等直到收兵有一整套的禮儀規程,其中祭拜龍王以及龍船出行時的各種禮節要求嚴格,表達了當地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祈願。龍王祭祀及龍船歌是當地最具地方特色和羣衆基礎,影響最大的民俗文化。作爲"桂林龍舟習俗"傳承地的白石潭村,白石潭村民對祖先留下的遺產普遍懷有敬畏之情,對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和修繕有着強烈的期盼,爲響應市委政府"深入挖掘地文化旅遊資源"的號召,已在醞釀籌建"桂林龍舟民俗博物館",探索發展獨具本地特色的傳統村落旅遊道路。

白石潭水域是桂林龍舟聚會之地 2008年攝

白石潭村的黃龍舟 2008年攝

上秦村龍舟到白石潭拜廟敬香。 2012年攝

"令公"是桂林老百姓對桂林城修建人李靖的尊稱。李靖(571-649),被譽爲"戰神"的唐初軍事家。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配合李孝恭平定蕭銑,之後到嶺南桂州(今桂林),招撫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以功授嶺南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到桂林後,爲加強防守,主持修築了桂州子城,這是見於文獻的桂林最早的築城記錄。李靖在廣西留下不少傳說,他在儺戲中尤其有着極高的地位。在臨桂、靈川、全州、興安一帶,"令公"和"武婆"是儺戲中的主角。桂林儺戲中的"武婆"是武則天,"令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靖。"令公"有着三副面孔——武相、文相、獸相。白石潭村自古以來都把"令公廟"作爲重要的精神文化中心,歷代均有維修,至今保存完好,令公神像熠熠生輝,該廟成爲桂林地區最爲完好的令公廟之一,常年都有村民的祭拜,重要節日都有集體祭祀。

令公廟裏的令公祭祀。 2016年12月 攝

白石潭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距離桂林城市中心最近的且保存得最爲完整的極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十分豐富,如果加以適度、合理地開發利用,則完全可以成爲桂林城東北的一塊讓人"拾夢東籬",體驗田園漁耕生活,欣賞和參與桂林民俗文化的特色休閒勝地。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充分認識這種資源的珍貴性與脆弱性,傳統村落的核心賣點和價值在於其古建築和與地理位置相協調的村落風貌,以及原住民和與之相生相伴的深厚文化積澱,任何抽離或是損害這些核心內涵的行爲,都無異於殺雞取卵,是無法維持長遠發展的。因此,如何修繕古民居使之適於現代生活居住又不改變古建築及村落的風貌,以及如何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而揚棄其糟粕便是難點和重點之所在。

圖/鄧雲波 唐湘平 王芬寧 陸宇堃

來源:桂林市疊彩區宣傳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