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是北京人的靈魂,

北京人的根。

衚衕記錄了北京的歷史,

留住了北京的風土民情。

對於一位異鄉客,

深入北京胡同生活,

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遠離喧囂嘈雜鬧中攬靜,

在衚衕中徜徉、生活就像喝一杯陳年的醇酒,

越品越有味兒。

/薇那verna

在北京已生活多年了,對於每一個喜歡北京的年輕人來說,都有屬於自己的衚衕情懷。

去年三月份,搬到了北二環內的一條衚衕,離雍和宮城牆僅隔了十幾米遠。第一次住進衚衕,新鮮、好奇、未知,每次搬家都是另一種新生活體驗的開始。

衚衕算不上是正規的四合院衚衕,有點像是窄巷衚衕,進到家中院落得從街邊的小門進入,繞過狹窄的過道,進入很小的院子,這裏住着兩戶人家,院子裏堆放了房東些許雜物。小屋僅十幾平米,朝北,房門還是那種老式的鑲嵌玻璃的木門,簡陋的門後面卻是個溫馨的家。屋中雖小但傢俱齊全,有衣櫃、大牀、電視機、茶几、沙發,四周牆壁粉色布料佈置,牆上還有一些相框似的裝飾。因爲房東在這裏已經住了二三十年,所以佈置的有生活的氣息,這也讓我第一次真正的接觸到了老北京人,第一次真正體驗他們之前的生活。

屋裏除了一株是真的富貴竹外,就是一些各色的假花,有的插入花瓶,有的掛在牆上,雖然是假的,但是這些豔麗的顏色都給屋子增添了一絲生氣和溫馨。

西屋,是個不足四平米的長形廚房,裏面放置着一個冰箱,一側是廚具櫃,中間還放了一個小洗衣機,因爲地方小,房東說不用的話可以放在院子裏,用的時候再挪出來。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衛生間,不能在家上廁所洗澡。廁所還好解決,出門不到十米就是,而一週好幾次去附近的方家衚衕澡堂子就成了常事。

▲2014.4初春的方家衚衕,陽光明媚,也是經常去洗澡堂來回走的路。

▲2014.11清晨,爬到二層閣樓,陽光照到屋頂上,很舒服。

隔壁東屋住的是一位大姐,眉心有顆痣,信佛,一看就是面相很和善的人,現在在雍和宮裏上班。他們在雍和宮大街有自己的門店,租了出去,每月都有不菲的收入。大姐的兒子在昌平上大學,一星期回一次家。在我們住進來不久的一天,她愛人因爲突發腦血栓,需長期住院,大姐的每天早出晚歸去醫院看望。

時間長了,和隔壁大姐熟絡了以後,她喜歡跟我說些譬如一些她與佛結緣的故事、附近雍和宮跟通教寺的區別、佛日曆等等佛家之事。大姐家的店是租給了青海的藏民,賣一些佛像、物件,因爲店主的叔叔是雍和宮寺院的主持,她拜了主持爲師傅。大姐常會下班後帶着店家的小女兒卓瑪回家學習做作業,偶爾,大姐忙的時候會找我給她複習功課,直到後來我搬到了東四十四條衚衕,大姐晚上還過來家裏請教學習英語。

北屋正對着我們,是一個小二層的閣樓。一層的一家人早不在這裏住,放着一些雜物,有時候自己爬上樓梯到二層晾被子、曬衣服,陽光比一層更充足。站在二樓,四周一望只能看到周邊人家的屋頂,偶爾不知誰家的貓咪在院子和屋頂上下亂竄。

▲2014.12附近的地壇公園一到深秋,滿園子金黃色的銀杏樹很是好看。

後來,閣樓裏住進了房東大哥的一位朋友,偶爾,房東大哥會提着幾瓶酒和小菜,和他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有時候還叫上我老公。大哥喝酒時侃起家國天下事,也會說起家裏祖上曾經的輝煌,小時候的富足生活和文革時家裏的變故,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以及婚後與妻子跟別人跑了的痛楚,時間長了,慢慢的也裝下了不少這些老北京人的故事。

▲2015.1農曆十五的月亮很圓,那天很冷了,這時候路上人已經很少了。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着羽絨服,寒風吹得刺骨,身體直哆嗦打顫,不停的來回拿手擺弄着三腳架和相機。

今年三月份,房東的兒子要回來住,雍和宮一年的生活就這樣結束了。我們又搬到了東四十四條衚衕,相比較雍和宮住的這裏纔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衚衕。

一個正規四合院的大門,兩面青磚牆,大門是木質,往裏走,這裏以前是個四合院,只不過幾代下來,院子裏東一牆西一角都蓋了房子,添了磚瓦,沒有了往日四合院的闊氣和寬敞。沿着一米多的過道往裏走,其中一戶就是我們住的了。

院子裏一共現住有八戶人家。有喜歡在門口乘涼的大伯;拄着柺杖、耳朵眼睛不是很好的80多歲奶奶,清晨常坐在院子裏和狗狗一起曬太陽;家裏養着兩條狗狗的大姐忙裏忙外;還有僅和我們一門之隔的大姐,給我送過咳嗽藥;還有最裏面北屋住的一對80多歲的爺爺奶奶,精氣神特別好,人也很熱情,去過爺爺奶奶家裏做客好幾次,給我們喫她做的菜糰子、發糕,院子裏下雨了經常會挨戶問誰家的衣服要收了,光這個事情奶奶就登門吆喝了四五次了。

從以前住樓房,足不出戶,不和鄰居打交道;到現在四鄰右舍的,抬頭不見低頭見,拉話聊天成了最平常的事情。

▲2015.4大雜院裏的兩條狗狗隨時守護着,有陌生進來就會大聲的叫喊。

▲2015.4清晨,老奶奶安靜的坐在老舊的沙發上,和小狗狗圖圖一起曬太陽,溫暖而愜意。老奶奶由於年紀大,耳朵不好,聽不清我們說話,所以每次迎面碰到,總是和我呵呵笑,我也笑着回應着。

▲2015.4和院裏的奶奶在門口聊天,聊到甚歡後奶奶邀請到她家裏做客。他們都80多歲高齡,奶奶喫了20多年的素食,看起來精神、面相很像60多歲的。

▲2015.6夜裏,狗狗出來蹲在家門口,不知道是等主人還是吹風溜達。

三月份來到這裏後,不多久就進入了夏天,經常晚飯後出來溜腿散步成了常事。喜歡攝影的我們,衚衕自此也成了我們拍攝的對象,也是最容易隨手拍到的。有時候,上下班路上都會拿手機隨手拍幾張所見所聞。

▲2015.6深夜的衚衕,遠離喧囂,自然寧靜,彷彿能看到和感受到昨日裏老北京人的生活景象、市井民風。

▲2015.6偶爾,月明星稀之夜,便去追逐衚衕裏的夜色。

▲2015.6一輪明月不知照亮了誰家的窗?

前幾天,正值伏天,持續了好多天的悶熱。忽然,被這七月裏的幾場大雨沖洗了一番,瞬間涼爽十足,空氣也清新了許多,週末裏在衚衕裏遛街串巷就和大多數人去商場一樣,成了我的一種逛街方式和常態。

大雨過後,衚衕裏的老槐樹在風中掉落了一地的芳香,飄飄灑灑,落英繽紛,黃色的花蕊鋪滿溼漉漉的巷子,老人悠閒得清掃着門前的花,或是三三兩兩坐在門前小凳悠閒納涼、拉家常,或是鄰里街坊圍坐一桌打牌下棋,或是見小朋友們三五成羣的在一起玩耍,或是老人們蹬着三輪車吆喝賣東西…這一幕幕生活的味道也成爲了我追尋和喜歡衚衕的原因。

▲2015.7趙府街槐花鋪滿街巷,掉落了一地的芳香。

▲2015.7衚衕人悠閒的生活方式。

▲2015.7趙府街32號 紅門大院前飄落一地的槐花。

▲2015.7什錦花園衚衕夕陽西下,一羣鴿子來回在頭頂上空盤旋。

周邊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住在衚衕裏,不免有時候就會迎來一羣不速之客。

幾個朋友在一個週末約着去了故宮,中午喫完飯後逛到了我家附近的衚衕,一個電話說到你家門口了,我邊接着電話邊快步走出院落,咦,沒見人影啊,原來還離我有一里遠的距離呢。

來到家中,大家有的坐在沙發上,有的坐在地上,你懂得,家裏太小,一羣青年歡聲笑語的聊天看電視。

下午陽光正好時,帶着朋友來到了北新橋附近的一衚衕裏,這個“物喜”的門前小店,成了我們留戀的拍攝點,簡潔文藝的趕腳讓我們這一羣青年男女開始瘋狂咔嚓咔嚓、哈哈大笑個不停,過往的人都不時回頭看一眼,其實我們只是拍個文藝照而已啦,哈哈。

非常歡迎朋友們來家裏做客,偶爾也可以當回“不速之客”。

▲2015.3北新橋石雀衚衕·一羣逗比青年

【衚衕·掠影】

▲2015.3東四十二條衚衕·人生好時光

▲2015.3北新橋石雀衚衕·一個人的“物喜”

▲2015.4北新橋石雀衚衕·啤酒飲料運輸站

▲2015.4北新橋石雀衚衕·生活的色彩

▲2015.7成賢街·北京城內現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聳立的牌樓,夾道的老槐樹,都體現了這條老街道的面貌。

▲2015.7北鑼鼓巷·經常遊走於南鑼、北鑼、後海的老北京車伕。

▲2015.7北鑼鼓巷·自行車是老北京胡同人最鍾愛的出行工具,漫步在衚衕中,經常能聽到身後或者拐彎處清脆的陣陣車鈴聲,已然是那個時代最好聽的聲音。

▲2015.6東四九條·衚衕拐角處

▲2015.6什剎海附近衚衕

▲2015.6後海

▲2015.7東四十四條·電線成了衚衕裏最常見的線條,它在攝影中一般都是很乾擾人視覺的東西。然而,沒有這些錯綜雜亂的電線,就滿足不了衚衕里人們的生活需求。有時候,它也是衚衕生活的音符,也是鳥兒喜鵲常棲息的地方。

▲2015.7國子監·漫步衚衕,是一種很浪漫的悠閒方式。

行攝美好,留住過往!

—————————

感謝您的閱讀和分享,關注新浪微博:@薇那verna 微信號:wxj278804286,與您一起分享我的快樂旅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