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女红作品)专题展暨体验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博大精深的民间传统女红技艺。

女红,亦作“女工”、“女功”,或称“女事”,原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泛指妇女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如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等,也被誉为“母亲的艺术”、“指尖上的艺术”。

在悠远的中华文化长廊里,女红始终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从种麻索缕、养羊取毛、育蚕抽丝、植棉纺纱技艺的发明、推广,到织染技术的出现、完善,再到伯余发明制衣工艺,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历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女红技艺,孕育了绚丽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从养蚕种棉到纺纱织布,从裁剪纫针到缝衣制鞋,再到精工刺绣,每一个环节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当天的展览中,汇聚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的虎头帽、围嘴、肚兜、虎头鞋、香包、枕套、鞋垫等各式各样的女红作品400多件(套),丰富而精美的展品让参观者大开眼界、连连赞叹。如同走进了女红民俗文化博物馆,一件件展品或古拙朴素,或端庄雅致,或热烈吉庆,或充满情趣;无不体现出图样纹饰繁多,颜色搭配协调,针法丰富多变,针脚行走均匀的高超技艺。

据悉,这些展品年代最近的约有几十年,远的达上百年。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艳丽的颜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和风俗。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美化生活、陶冶精神的功能。无论图案设计的是虎虎生威、龙凤吉祥,还是鸟语花香,蝶飞蜂舞,无不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祝愿和憧憬。

这些作品的收藏者李茜是一位民俗文化研究者,醉心于女红艺术研究,她历时20年,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遍访深山村寨,收藏手工艺品和女红作品近万件,并且记录民俗寓意和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实,这些展品不仅仅是女红作品,更是值得珍藏的中国民俗记忆、传统文化范本。”中牟县非遗中心主任王喜爱说。

为了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女红技艺,近年来,李茜带着她的收藏品,多次走进校园举办公益展,先后在50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举办展览和讲座,让孩子们接触女红作品,了解民间工艺,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她的藏品还多次应邀在郑州绿博园、北京“无用空间”展出,而且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举办专题展览。

在26日的展览中,李茜对各类展品进行了解读。从虎头鞋的蓝红紫三种颜色,鞋垫上刺绣“凤求凰”、 喜鹊和梅花讲解了不同的寓意和美好愿望的寄托。她形象的比喻、精彩的讲解、适当的提问,让参观的孩子们觉得既新奇又佩服,一个个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在体验环节,孩子们发挥各自的创意想象,在鞋垫上设计出鸳鸯戏水、比翼双飞、莲花并蒂、花开富贵等各种图案。李茜表示,“能让孩子们真切感受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精妙和魅力,领悟到中国文化深厚内涵,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高超水准,引导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很好的去弘扬和传承,这就是举办每一场展览的初衷。”

家长们称,“这样的专题展览和体验,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不仅能使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生活情趣。”

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壬杰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女红作品自有其独特魅力。毕竟它伴随人类文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与各地的民俗紧密相连,与深厚的社会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女红集观赏和实用于一体,艺术价值更高于使用价值。“这次展览使已经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女红作品,又回到我们身边。孩子们能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民间工艺品,而且有专业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不仅唤起了大家对中国女红久违的回忆、迟到的欣赏,更唤起了我们了解它、保护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王君杰 常艳春 马万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