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高啓《牧牛詞》詩云:“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許多的農村娃都是在與牛相生、相伴中度過那漫長的歲月,使平淡的生活洋溢出波瀾壯闊的靚麗、綻放出精彩紛呈的瞬間,也見證了牛與人類相濡以沫、無可替代的真誠和奉獻。此時,犁田的把事會忙中偷閒、獨享其趣,掏出粗大的旱菸袋點上,重重的吸上一口,頓時一股濃煙衝口而出,在雲遮霧繞的煙幕下核桃似的臉上也立馬綻放出遐逸的神情,用佈滿老繭的手輕輕撫摸着剛翻耕出來的泥土,半眯的眼睛透露出欣喜的光芒,看着整片的田地換了容顏,他們都能從心裏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踏實。

夕陽西下,在美麗的原野上,放牛牧童手持樹枝,哼着跑凋的山歌,純真稚嫩的臉龐在餘暉映照下,顯得更加生動蓬勃;騎在牛兒的背上悠然自得,這是一幅童年時牧牛的畫卷,純真、美好、永恆且時時在眼前呈現。

透過時光的隧道彷彿看到,牛兒眯着眼睛嘴巴不停攪動反芻食物,兩個碩大的鼻孔不時喘出一股粗氣;或許搖着尾巴貪婪“收工”前的幽幽青草。

牧牛是一副令農村出生的孩子時刻魂牽夢繞的生活畫面。

說起牛,有多少身在農村的人;或者已走出農村,而今身居城市的人爲之感恩動容。因爲有多少代人在他們成長的生命長河中,牛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童年的時光、豐收的希望、生活的保障,無不與牛緊密聯繫在一起。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高啓《牧牛詞》詩云:“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許多的農村娃都是在與牛相生、相伴中度過那漫長的歲月,使平淡的生活洋溢出波瀾壯闊的靚麗、綻放出精彩紛呈的瞬間,也見證了牛與人類相濡以沫、無可替代的真誠和奉獻。

在北方,養牛主要是以黃牛爲主,黃牛看似彪悍實則大都性情溫順,力氣大,有韌勁,是耕地犁田的好手。無論是廣袤的平原之地;還是溝壑縱橫、崎嶇不平的山區,只要是農村定有黃牛的存在。

養牛是農村的一種重要的營生工具,一般是三四家共養一頭牛,也有自己一家獨養的,但是這種情況爲之少數。養牛主要是爲了犁田耕地,在山區還有另一用途就是拉車。

每當北國之春,閒逸了一個冬天的牛開始辛苦之旅。農村耕地的把事們,套上黃牛手持長鞭,一聲吆喝,黃牛們就賣力的拉着重如千斤的犁刀徑直向前走去。沉寂了一冬的土地在犁刀的耕耘下,帶着新鮮的泥土芬芳,舒展的向上泛起,一籠一籠,不一會兒整塊土地面貌煥然一新。泛着光澤鬆軟的泥土,正是承載着人們豐收的希望和夢想。此時,犁田的把事會忙中偷閒、獨享其趣,掏出粗大的旱菸袋點上,重重的吸上一口,頓時一股濃煙衝口而出,在雲遮霧繞的煙幕下核桃似的臉上也立馬綻放出遐逸的神情,用佈滿老繭的手輕輕撫摸着剛翻耕出來的泥土,半眯的眼睛透露出欣喜的光芒,看着整片的田地換了容顏,他們都能從心裏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踏實。此時,這片新鮮的土地也是孩子們快樂的天地,高挽褲腳赤着腳丫來回奔跑在這片田地上,任憑歡歌笑語在田野中迴盪。牛的辛勤、大地的撫摸、鄉村的淳樸共同支撐起孩子們一個燦爛如花、純淨唯美的童年,一種永難忘記的記憶。

牛很聰慧,經簡單調教便可使用。犁田時,沿着直線均勻用力,頭顱微仰,邁着堅實而又有力的步伐,用自己的四蹄丈量着腳下的這片泥土,日積月累、週而復始、不辭勞苦。肩部的老繭那是不朽的勳章,是給與人們奉獻的印章。而厚厚的枷鎖披掛於身,肩負着人們糧食滿倉、家家果腹的殷殷期望,兩根粗壯的繩索傳遞着生活的信念和力量。

在山區,牛是上山助力的最好幫手。木製獨輪車是那個年代農村運輸的唯一工具,運輸糧食物品,特別是土肥,對於上山的羊腸小道,只有牛纔是得心應手、安全便捷的夥伴,滿滿一車土肥在牛的拉動下,即使行走在極爲陡峭的山路上也是健步如飛,輕鬆自如。

四季輪迴,耕種兩季;在北方,春天是耕種任務相對較重的季節,大多農作物是春季栽種;一到秋季,除了小麥需要耕種外其他的作物已很難適合播種,辛勤的黃牛在完成這兩個季節的使命後,終於能夠閒暇起來,享受一段清閒的時光。

對於我國南方,大多養殖水牛,我出生於北方、長於北方,對於南方的水牛還真是瞭解甚少。但我知道水牛性情都很溫順,習性喜水,能夠更好的適應南方相對較大的溫度和溼度。

在南方,水牛犁田大多是一頭使用的情況下居多,因爲南方的水田比起北方的旱地來說相對較爲溼潤,水牛在犁田時所需要的力氣也輕鬆一些。南方的水牛也是畫家筆下鍾情的風景,畫風悠然,“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長長彎曲的雙角似兩輪彎月,健碩的體魄厚重如山,溫順的神情像慈母之目。試想在醇香氤氳、風光旖旎、秀麗宜人的江南,一頭水牛、一個犁耙、一個頭戴斗笠的農夫,再加上蒹葭蒼蒼、飛燕翩翩,雁聲陣陣,無不勾畫出一副現實版的絕美圖畫,此時想必任何丹青高手也難以巧用筆力去展現其勃勃生機,一片盎然的美麗色彩。

牛的外表看似憨厚,但並不影響其對浪漫的追求,遙遠的星宇,寬廣的銀河橫亙天際,牛郎和織女雖隔河相望,但對愛情至死不渝,世世代代,亙古至今。然而有誰知道,促成這一千古壯美之舉,竟是一頭老邁的黃牛,它捨身“脫下”自己的牛皮,讓牛郎一路相隨,追至銀河,把對織女的愛化作一顆永恆閃閃的星星。

千百年來,牛作爲人類最忠誠的夥伴,它以自己獨特品質默默無聞的奉獻於人類。

牛雖然生的高大體壯,但在人類的眼裏大多的時候充當的是被奴役的角色。牛的一生不過短短十幾年,即使南方的水牛壽命也不過二十餘載,但在這人類三分之一的生命歷程中,牛無處不在閃耀着自身的光芒。

從犁田耕地到拉車助力,牛堅實的邁出每一步,每一步都是那麼堅實有力擲地有聲,它的腳步沒有虛僞,它的身後沒有罵名。即使高溫酷暑,烈日當頭,它頂多是多流幾滴汗珠,仍然無怨無悔默默拉着自己的犁耙,輸出自己體內的力量。

牛對生活沒有過多的奢求,一間牛棚、三尺之地,就是它們幸福的家園。而大多時候,牛通常都是被人類置於室外,任憑風吹雨打。有時每逢滂潑大雨傾瀉而下,牛頂多是抖動一下耳朵和身軀,從沒有更多嬌氣的表現和索求。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注視過牛的眼睛,那是一雙怎樣的雙眼呀,雖沒有奪目的色彩,但只要你平心靜氣對視幾分鐘,那種自然、和善、溫順的眼神,令人心生溫暖和感動,一股暖流會不由自主湧動心間。有時會忍不住輕輕用手撫摸它的鼻樑,它會靜靜的看着你,不聲不語又似含情脈脈,它也許知道自己的一生交給了人類,而人類就是它毫無戒備之心,毫無敵對之意的夥伴。

牛的一生一身真的是無私無懼,它喫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即使死後它的所有(牛皮、牛肉、牛角)也都傾獻給了人類。

牛的品質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都視牛的精神爲頌揚歌唱之本。既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錚錚鐵骨,又有“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顯示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執着,類似詩句不勝枚舉,數不勝數。而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就是幹工作要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老黃牛精神”。

牛的精神驅動千里,潤澤千古,在泱泱華夏大地上,如果處處充盈着“老黃牛精神,”那國家必定更加繁榮昌盛。所以從這一點來說,牛的品質是我們傳統文化深厚底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時不在推動、激勵着我們奮勇向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