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招牌參差多態,方有城市的“煙火氣” | 睡前聊一會兒)

有網友說:整齊的街道千篇一律,好看的招牌萬里挑一。不久前,上海市靜安區常德路的門店招牌,全被換成黑底白字的統一樣式,引來一些爭議。靜安區總工會回應稱,相關單位在外立面整治過程中,對店鋪招牌的顏色搭配考慮不夠周全,將及時作出整改。

圖片

其實,類似事件此前在昆明、三亞等地也曾發生,有的甚至要求招牌的字體、顏色、大小一模一樣。“黑白配”“黃綠配”“紅綠配”招牌頻頻出籠,歸其原因,是一些地方把整治招牌作爲美化市容市貌的抓手,不徵集意見,不周密設計,不區分商鋪類型搞“一刀切”,有的開出統一招牌這劑“速效藥”只是爲了應付文明城市、衛生城市評選的檢查。在這個意義上說,門店“統一着裝”,與其說是審美的問題,不如說是治理的問題。

形式主義的面子工程要不得,但城市風貌的“面子工程”理應得到重視。我們承認,意識到城市色彩的重要性,是規劃、治理觀念的一種進步。但店鋪招牌作爲城市門面的重要組成,其首要問題恐怕不在於 “顏色搭配是否周全”,而是形式是否應該統一、千篇一律是否美觀。其實,當移動與聯通“齊飛”,食材共建材“一色”,招牌自我標識、區分彼此的功能就喪失了,一眼望不到頭,何談吸引顧客。進一步說,招牌的多樣性彰顯着城市的煙火氣和創造力。從上海南京路、香港銅鑼灣,到東京的新宿大街、紐約第五大道,錯落有致、風格不一的招牌,映證着城市的繁榮發展。相反,看不到大設計,也沒有小創意,只會拉低城市的審美、降低城市的生氣。

但尊重個性,不等於放任自流。這不僅是說招牌,也適用於建築幕牆、室外廣告等直接塑造城市“第一印象”的視覺因素。上世紀60年代,日本東京爲迎接奧運會,各種建築拔地而起,但濃妝豔抹的招牌、五顏六色的廣告,引來市民不滿。這次“色彩騷動”事件,理應成爲中國城市規劃的“前車之鑑”。時下,在我們居住的城市中,招牌上除了時尚簡約的logo、古韻悠然的商標,也不乏高飽和度的豔俗配色,長達百字的“密恐排版”和褪了色的噴繪燈布。中式與西式,傳統與現代,精巧與粗拙,多種風格在城市中馳騁,甚至出現了一些並不美觀的“大花臉”。所謂“五色使人目盲”,有關部門理應做出規範和引導。

而需要規範的,不是招牌外觀,而是城市風格和建築底線。無論是德國的城市色彩規劃,還是日本的《景觀法》,都不是城市的詳細圖紙,只是方向性的引導。進入21世紀,不少中國城市開始進行城市色彩、街頭景觀的規劃與實踐,但隨之而來的爭議也一直在持續。如果探索城市長什麼樣非一日之功,知道它不該是什麼樣理應成爲當下的關切。前段時間,什剎海邊一處老北京炸醬麪館的牌匾被有關部門責令摘除,原來,所謂和珅題寫的匾額,不過是妥妥的“華文隸書”。針對冒用名人題字、涉嫌虛假宣傳、設計過於奇怪、存在安全隱患的招牌,做好“減法”,不妨成爲城市景觀治理的先期工作。

圖片

至於城市的整體風格,奶酪色的巴黎、紅褐色的羅馬令人神往,電影《旺角卡門》中夢幻璀璨的霓虹街區,打造出獨具魅力的“夜香港”;繁體字招牌中原色的混搭,構成了臺北街頭色彩的新秩序……這些例子值得借鑑,但無法照搬,因爲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獨一無二。歷史沒有給予我們緩慢建造城市的機會窗口,城鎮化率從10%到將近60%,中國僅僅用了70年。飛速發展的成就背後,難免存在規劃滯後、色彩無序等問題。尤其對於那些新興的大城市,要求它們像羅德島上的希臘小鎮那樣通體潔白,無疑是一種苛求。

所以,尋找招牌風格也好,爲城市“調色”也罷,需要多一些耐心。就城市規劃而言,需要綜合文化性格、傳統特色、環境氣候等多種因素,一個都不能少;需要綜合治理者、專家、市民等各方的意見,一家都不能落。更重要的是,羅馬非一日建成,相比城市漫長的發展史而言,標牌與建築的生命極爲短暫,不必急於一時。隨着人們創造性的不斷激發,社會文明水位的不斷抬升,相信每一座城市都會找到自己的“主旋律”。

錢珏曉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責任編輯:錢珏曉_NBJ106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