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有一类医生,叫做急救医生。他们不分黑夜与白天,每天奔波在医疗第一线,比急诊室更早地抢救患者,陪伴他们的是救护车上紧张而响亮的鸣笛。

袁哲沛就是这样的一名急救医生,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合肥急救中心已经十个年头了。

每天出诊前,他需要检查妥当救护车里的设备器材,心电图箱、药箱、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心肺复苏仪等一个也不能少。“我们接触的是第一现场,面对的是生死关头,让病人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助,是我最大的职责。”袁哲沛说。

一辆救护车里,急救医生、协救员、护士和驾驶员是基本的人员配置。每次出诊,四个人如同西游记取经一行,各司其职,缺一不可。驾驶员是个“活导航”,熟悉城市里的每条路线;护士一般需要帮助医生处理患者病情,一边还需要和协救员抬担架,运输患者。

出诊信息显示,经开区一位老人呼吸困难。他们立刻快马加鞭,赶赴现场。袁哲沛拎着医疗箱,三步并作两步爬上楼,做了初步的分析诊断后,快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由于老人病情较为严重,袁哲沛当下决定将老人固定住椅子上,抬上救护车。

一路响起的鸣笛令人紧张不已。急救,时间就是生命。救护车在奔跑,袁哲沛也在采取进一步的医疗手段,他想让老人更舒服点,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

赶到医院,将老人推进急诊室,与医生们交接后,袁哲沛和他的搭档们又匆匆离开,因为他们需要等待下一次的出诊。

匆忙地吃饭、走路跨大步、手上有划伤、不停歇出诊……快,再快一点,是袁哲沛一组的日常写照。他们在寒冷的冬日里不停奔波,却为病人家属带来温暖。

车祸、坠楼、产妇、老人……在十年的时间里,袁哲沛参与了许多人的生老病死。有时达到现场,就不得不面临失去的境遇。所以,他更加懂得患者家属内心的希望,珍惜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与专科医生相比,急救医生更像是个“杂家”。在袁哲沛眼里,自己虽然知识储备更加广泛,却又都不够深入。可是,他却热爱这份工作,“每一次出诊,我都无法预知患者的情况;每一次出诊,对我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虽然救护车拥有优先通行权,但是城市繁忙的交通也经常令他们犯难。除了堵在路上,老旧小区不清楚的楼栋信息也常常影响他们到达第一现场的时间。

“我们遵循就近救急原则,但目前合肥救护车达到第一现场时间仍需要15~20分钟。”袁哲沛坦言,现在大多数人对急救的理解,仍是单纯地依靠医生。但是,心脑血管患者急救的黄金4分钟只有身边的人才能把握。

目前合肥急救中心已经采用了PDS优先调派系统,通过语音指导患者家属采取急救措施,但是他仍呼吁,希望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在关键时刻,为身边人赢得一丝生机。

一辆车,四个人。他们始终在和时间赛跑,与生命紧密相连。每天都有痛苦的病人,每天都行色匆匆。十个小时白班,十四个小时夜班,中间隔着一两天的休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记者 徐慧媛 摄影 陈群)

7:40,更换衣服,准备出发。

7:50,拿上氧气罐上车。

7:55,面带微笑出发了。

8:07,盯着首个任务指令,准备赶赴现场。

8:33,处理完首个任务,大家在安医大一附院核实数据。

8:51,第二个任务发来指令,在太湖路一小区一老人头晕需要急救。

9:02,将头晕的老人运往急救车。

9:07,老人被送往合肥三院急救室后,在大厅填写情况笔录。

9:08,忙碌的急救室。

9:34,刚坐下来片刻,电话铃声响了,准备出发。

10:00,芙蓉路某小区,将患有疾病的老人合力抬上急救车。

10:02,急救车上处理突发病情。

10:11,将老人送往医院急诊室。

10:42,处理完工作后,才发现双手不小心被划伤。

11:07,刚坐下来准备喝水,任务又来了。快到目的地时,任务被临时取消。

11:27,大家急匆匆吃着午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