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是明代著名的文物之一,因铸造盛行于明宣宗宣德年间而得名。明宣宗虽然在位十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只是指宣德三年(1428年)初次铸造的一批,这一批宣德炉在器底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正是因为宣德炉做工精细,造型美,耗材贵,十分珍稀,从铸造开始,就十分炙手可热。明朝中期已经有很多富豪、收藏家以重金求购宣德炉,到了明朝晚期,宣德炉的价格更高,一件品相完好者,动辄需耗费白银数万两。此后,宣德炉价格居高不下,因暴利诱人,故仿造者、作伪者多不胜数。宣德炉造伪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存在着。

  最早的伪造者,是宣德炉监造者之一吴邦佐。他在宣德炉封炉停造后,将参加铸炉工匠搜罗起来,利用剩余原料仿铸宣德炉。公平地说,这些炉的做工同样精细,只是由于原料不足,炉的形态多变。这些宣德炉的底款增为“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员吴邦佐造”或“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这批宣德炉虽然工艺精,且原料和宣德炉基本相同,但怎么说也只能算是仿品。

  从明万历到乾隆年间,仿铸宣德炉之风盛行,仿铸者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而且有了北铸、南铸、苏铸等派别之分。其时有很多以仿铸宣德炉著称的高手,如北铸派施念峰,南铸派甘文堂,苏铸派的蔡家、徐家等。很多人的仿品可与真宣德炉媲美,实在难辨真伪。因而有人干脆将其归入“宣德炉”之列,与真宣德炉同等看待。

  清末到民国,北京前门大街一带有好几家专门铸伪宣德炉的店铺,由于意在骗人,其做工不再讲究。更有甚者,为简便而想出“高明”的欺诈法,如在市场上收买大批旧破铜炉,磨去原来颜色,敷以瓦块、猪肝、土红等色,从而冒充宣德炉。

  这些人用普通黄铜铸成香炉,煮成各种颜色冒充金点炉,将旧炉磨光放在电炉上烧烤,以形成五颜六色的光彩,用旧炉镀金充当鎏金炉等,可谓“各家有各家的高招”。由于作伪宣德炉品质恶劣,造成极坏影响,令收藏着望而却步。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存世的宣德炉呢?

  有人认为目前所能见到的宣德炉,不论品质优劣,几乎全是伪造品,有人却认为在大批伪品中,肯定还有真品存在。为去伪装存真,有人总结了鉴别宣德炉的要点:

  其一,看铜色,真宣德炉是由风磨铜掺加珍贵矿物质经过数次冶炼铸就的,铜质之佳可想而知。通过观察炉底足铜质好坏,可以认定优劣。

  其二,看颜色,真宣德炉色蕴而斑斓,伪品则外光夺目,内质槁然。

  其三,看款识,真宣德炉的款式书法完美,于炉色一致,伪造者则字迹粗生晦涩,随意加、减字。

  然而,这些看似明白的鉴定要点真要操作起来却又难以定夺,毕竟没有真品可资比较,又如何敢轻易判定孰真孰伪?不过若说现存的宣德炉几乎都是伪品,可能也有失偏颇。试想,若果真如此,那五千件真宣德炉哪里去了呢?就是被毁、被抢、被转卖,总该有文字记载吧。

  如果说现存宣德炉中有珍品,又是参照什么界定的?君不见,数百年来又多少伪造品被当成“真宣”么?而所谓“真品”,又指的是哪一种定义条件下的真品呢?

  由此可见,宣德炉的真伪,还真是非常难辨认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