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首個個展“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在北京時間博物館展出,展覽了近百幅莫言的作品。早在開展前,莫言就發微博自稱目的是:“希望在批評中求進步。”“在這個鍵盤時代裏,用我自己拙劣的實踐,爲大家充當反面教材,喚起大家用毛筆書寫的熱情。”

莫言書法作品:

莫言“醜字”現身說“法”,中國傳統書法是否到了危急存亡關頭?

莫言“醜字”現身說“法”,中國傳統書法是否到了危急存亡關頭?

莫言的書法水平到底如何?雖然展覽現場有書法界的大拿爲其美言,但也有許多羣衆直呼“太難看了”“還不如孩子寫的好”。作爲中國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的文學成就不再贅述。這讓筆者不禁想起了近代中國的一位作家,同樣也與諾貝爾文學獎有一段往事。這位作家就是魯迅。當時曾有一位瑞典評委要提名魯迅作爲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魯迅在信中寫道:

“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裏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着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爲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爲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

這一段引用略長,實在不忍剪去,因爲魯迅上個世紀擔心的情況正在真實的發生了。這樣的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於我們並不是好事。

魯迅的書法作品:

莫言“醜字”現身說“法”,中國傳統書法是否到了危急存亡關頭?

莫言“醜字”現身說“法”,中國傳統書法是否到了危急存亡關頭?

在外行人看來,並不能說是最漂亮的,但關於魯迅書法的水平是有公論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先生在《魯迅詩稿》序言中的評價:

“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質樸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遂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

魯迅先生之所以沒有被列爲書法家,並不是因爲他的水平不夠,而是他本人對自己的書法並不看重,書法作品並不多見,然而魯迅卻爲後人留下的大量珍貴的書信稿件,讓世人逐漸瞭解到他的書法之精彩。“遠遂宋唐,直攀魏晉”這樣的評價既是讚譽也是實至名歸。

再來看另一位當代作家——賈平凹的書法作品:

莫言“醜字”現身說“法”,中國傳統書法是否到了危急存亡關頭?

莫言“醜字”現身說“法”,中國傳統書法是否到了危急存亡關頭?

相比而言,賈平凹的作品較莫言的水平稍好一些,但也難以達到當代書法家的平均水平,距離魯迅更是千里之遙。隨着時代的發展,文人作家的書法水平是在衰落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爲,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書法缺少了生存的土壤,僅靠一場展覽來“喚起大家用毛筆書寫的熱情”,初心是好的,效果就乏善可陳了。羣體是健忘的,一場展覽帶來的體悟難以進入生活中,註定會被時間沖刷地乾乾淨淨。

中國傳統書法是否到了危急存亡關頭?

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在筆者看來,書法的衰退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毛筆字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的實際情況是隻有在特長班或者專門的書法專業能讓孩子們接觸學習到。這樣的教育環境是難以出大家的,學習的人太少,使用的人太少,自然大家就更少;

二是書法與文學的分離日趨嚴重,書法作品之所以有價值,與書寫的作品內容是密切相關的,當代的情況是書法大家有之,文學大家也有之,然而書法大家中的文學大家卻很少,文學家中的書法大家更是寥寥無幾。進入21世紀,隨着網文的興起,傳統文學的低迷,書法與文學的脫鉤更是嚴重。文學創作越來越趨向網絡化、電子化,與書法難有關係。

中國書法生存的土壤已經異常貧瘠,如果再不加以改善,恐怕也只能存在於博物館了。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書法文化,解決方法根本的還是在於將書法與現代科技、現代文學的結合,使之爲文學藝術添彩,更能使自己重獲新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