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這個環球的大三角是這樣的:中國人提供商品到歐洲,歐洲人派遣殖民者到美洲開採白銀,再把白銀從美洲通過太平洋運到中國。其實,遠在歐洲人開始大航海之前,東亞地區圍繞着中國,就已經存在一個區域化的貿易網絡。

如今,經濟全球化讓全世界的國家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全球化的浪潮,讓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實現大超越。

如果有人問你,全球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你下意識會想到,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

在大航海之前,世界上各個文明都是相互獨立發展的。歐洲人15世紀開始大航海,繞過好望角發現印度,又發現美洲,通過環球航行,把全球各地連接成一個整體。從那時起,歐洲成爲世界的中心,其他地區都是邊緣。

這是我們以往對這段歷史的理解,但這裏面存在着時間的邏輯漏洞。歐洲人15世紀開始航海,但是要等到18世紀纔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間差了300年。到了工業革命生產力上去了,纔有了大量產物。


古代遠洋貿易

假設,一個16世紀的商人,手裏有一支遠洋的船隊,想在歐亞之間做貿易。

從亞洲到歐洲之間可以運很多東西,有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印度的棉布,東南亞的香料。但是歐洲有什麼東西可以賣到亞洲呢?就是一些毛紡織品、鐘錶、玻璃製品等等。但是這些商品數量很小,對於亞洲人來說也並非剛需,只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奢侈品。僅靠這些商品不足以支撐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大規模遠洋貿易。

從中國到歐洲,滿船去卻空船回,歐洲人拿什麼來支付中國商品呢?


其實,遠在歐洲人開始大航海之前,東亞地區圍繞着中國,就已經存在一個區域化的貿易網絡。

宋朝的時候,中國私營商人出海貿易的船隻在150噸到300噸之間,遠高於同期歐洲船隻載重量,甚至大於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隻。元朝時,中國與印度洋地區貿易激增,福建泉州港開始繁榮,跟泉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將近一百個。

明朝時期,雖然有所謂的海禁政策,但民間貿易是禁不住的。據記載,朝鮮曾經向福建歸還了超過一千名參加遠洋貿易的中國水手的屍體,這些水手大部分是在朝鮮半島附近遇難的。可見,當時中國出海貿易規模和參與人數有多大。

不過,關於當時中國海外貿易的詳情,並沒有完整的資料。大部分都是靠考古文物出土、民間檔案記錄才逐漸拼湊起來認識的。爲什麼正史沒有確切資料呢?因爲中國自古是農耕帝國,海洋區域在中國人的觀念就是邊緣,天然就容易被忽視。


歐洲成爲中心

那個時代,除了中國,印度洋也有繁榮的跨國貿易。但是跟東亞相比,印度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都還是處於部落的狀態,史料缺乏,整體資源配合也不能跟東亞相比。

不過,歐洲人就不同了,他們的大航海行程,一開始就獲得國家的支持和贊助。達伽馬、麥哲倫、哥倫布這些探險家的航海活動,都被記錄下來。這樣就有了對歷史的解釋權和話語權。幾百年後,全人類都誤以爲,是歐洲人開始大航海時代和全球化。


等歐洲人開啓大航海時代,想加入全球化網絡時,他們沒有商品怎麼辦?這個時候美洲的白銀出現了。

大航海讓歐洲發現了美洲,美洲有豐富的白銀礦藏,歐洲人對美洲有武力優勢,可以強迫當地人去開採銀礦。很長時間裏,南美玻利維亞的波託西銀礦都是世界最大的銀礦。1545年,這個銀礦被發現後,不間斷地開採了幾百年,一直到19世紀。鼎盛時期,它的白銀產量佔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

那中國爲什麼需要白銀呢?因爲中國的銀礦很少,一直沒有很好的貨幣方式,老是用銅錢。中國古代王朝都苦於通貨緊縮,甚至還一度將寺廟裏的銅像熔化了鑄錢。

現在好了,歐洲人跑到美洲拿到白銀,然後到中國來換商品,這是一個雙贏的買賣。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巨大繁榮,靠的就是白銀。

當時這個環球的大三角是這樣的:中國人提供商品到歐洲,歐洲人派遣殖民者到美洲開採白銀,再把白銀從美洲通過太平洋運到中國。這個貿易循環構成了全球化。

從此,歐洲人主導的全球化啓動,積累資本,最終引發工業革命,世界中心從東亞轉移到歐洲。


新的博弈

今天回顧這段歷史,是想讓我們重新看待全球化的現象。過去我們理解全球化,認爲是歐洲人在15世紀用大航海開啓,接着全球化把全人類串成一個交易網絡。

其實,全球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是誰開創的,而是自古就有,只不過像漣漪一般越來越大,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全球化更是有着清晰的中心和邊緣,全球化的發展過程,就是中心和邊緣不斷博弈和轉換的過程。

博弈的關鍵,就是16世紀歐洲人用白銀搭上了東亞全球化,然後轉換玩法引爆工業革命。


今天,新一輪的博弈又開始了,中國人幹着最苦最累的活,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製造業體系,我們正在跟歐美博弈,把全球化的位置拿回來,這個過程還沒徹底完成。

如今,全球的十大港口,有七個在中國,分別是:上海、深圳、寧波、香港、廣州、青島和天津。另外三個是新加坡、釜山和迪拜。可見中國在海洋貿易的重要性。

誰掌握稀缺資源,誰就成爲全球化的中心節點;反過來越發全球化的市場,又會削弱稀缺性,玩家與市場,永遠存在變化和博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