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朱錇:走向新生態 | “挑戰:反觀建築思想、教育與實踐”建築論壇主題陳述

×

“挑戰:反觀建築思想、教育與實踐”

建築論壇系列報道(一)

國際美術教育大會建築分論壇:

《挑戰:反觀建築思想、教育與實踐》

於中央美術學院北區禮堂開幕。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院長朱錇教授做主題陳述:

走向新生態

Towards a New Ecosystem

尊敬的各位來賓:

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到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國際論壇。今天,五十幾位來自美國、荷蘭、英國、瑞士、挪威、日本、中國各個地區與城市的建築院校院長與學者、知名建築師、策展人、藝術家齊聚於此,以“挑戰:反觀建築思想、教育與實踐”爲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討論,交流我們當下面對的境況,分享面對挑戰的思考與應對,從而再次界定起點,釐清此刻,創造未來。

這次論壇發生在一個有着多重意義的百年紀念性時刻。我們首先要紀念的,也是這次論壇最直接的語境,是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週年。1918年,傑出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導建立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開啓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道路,這個學校也最終發展成爲今天的中央美院。蔡元培的思想提倡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滲透與促進,也提倡東西兼容,互採所長。這種兼收幷蓄的理念融入了中央美院的基因中,百年來,央美匯聚了來自不同背景、形形色色的教育者,培養出大批獨立的個體,並且在85美術新潮至今,愈發呈現多學科的繁茂興盛,以及與世界對話的充沛活力。

另一個重要的百年,是一戰結束的百年,以及即將到來的包豪斯創立百年。包豪斯的發展脈絡當然不曾與央美有過什麼交集,但在全球百年跌宕中,包豪斯與央美之間,竟然有着耐人尋味的呼應。在一戰帶來的技術理性悲觀社會情緒中,作爲包豪斯首任校長的格羅皮烏斯,試圖通過設計教育實現大同。他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理想,推行開放的教育體系,鼓勵多樣觀點形成的張力,實驗性地探索現代設計的方向。

兩所學校的發展都以開放與兼容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嵌入百年社會與時代轉型中。蔡元培的思想培育了大批中國新時代人才,而包豪斯的理念,在二戰後通過老師和學生們的遷移傳播,散佈全球。我們甚至可以說,今天我們能夠聚集在央美,他們是兩條背後的歷史線索。而在接下來我要說的“挑戰”面前,這兩條線索其實又交錯在了一個一致的節點上,同面不確定的未來。

是什麼樣的挑戰呢?

首先,是烏托邦的幻滅。這是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上,我們面對的一個整體時代背景。社會發展變化的速度已遠超過人類的經驗範疇,技術進步的極速推進產生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的未來似乎無法再如百年前那樣,被納入理性控制的清晰規劃中。人們對一個可預期的現代文明烏托邦的想象已然無處依託,傳統主張進退失據。我們是否依然相信設計與創造的力量,相信能夠邁向理性的未來?

其次,是共同體的崩解。全球化走向了出人意料的境地,全球政治空間與地理空間紛紛碎裂,世界局勢的動盪令人不知所措。技術支撐下人們之間的聯繫愈發通達,但人們作爲一個整體的願望卻在各種勢力鬥爭中被消解。政治、經濟、財政、制度等重重危機帶來孤立與困境,我們是否會回到保守的世界結構中,相互對抗,甚至畫地爲牢?

建築學作爲一個古老而經典的學科,原本既有着塑造烏托邦的熱情,又有着構建共同體的願景。面對這樣烏托邦幻滅與共同體崩解的時代,建築學必然遭受根基上的致命挑戰。我們的建造內核相較技術發展而言更新緩慢,我們的運行效率在快速迭代的社會中明顯不足,我們經典的教育模型也越來越受到網絡互聯社會的衝擊。如何使建築學更加有效地介入時代發展,增進學科對於現實的理解與關照?建築教育如何在不同地點應對不同的社會轉型,而又共同面對爆炸性加速的連接、斷裂、雜交與消解?建築師的實踐與理論生產如何迅速更新,又如何在自身的傳統根源中生髮出新的創造力?也是基於這些問題,我們將這次論壇的三大版塊分別側重於建築思想、建築教育與建築實踐,交叉探討建築學的挑戰與應對。

更進一步,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超濃縮的現代化進程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速度與規模。現代性的作用與矛盾無論是在時間意義上、還是在空間意義上,都高度集中,迅速發酵,吞噬了許多經典建築學與社會現實的勾連。因此,中國文明轉型過程中,對於不確定性的感受更加強烈。也因此,中國突破了西方的發展模板,另闢蹊徑。

以上我提到的這些,都是央美建築學院切身處於其中的挑戰。今天邀請到在座的各位,也盼求教於方家,相互學習。我們建院至今25年,還很年輕,已經有了一些成就,卻也面對着嚴峻的未來。作爲藝術類院校中的建築學院,我們或許算是理工科傳統下的建築學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異類。當社會的功利心理上浮,建築在工程層面之外的意義被貶低,我們的文化價值、人文關懷、藝術追求是否還有生存空間?此爲挑戰之一。而中國現代建築學教育體系實際上是西方教育體系被帶回國後,在綜合類和理工類大學中不斷髮揚傳承的。在當下東西方教育建築學均亟需大幅變革的情況下,央美建院很難再找到一個清晰的發展模板,我們必須主動參與到對未來的定義與探索的過程中去。此爲挑戰之二。

我們在座的大家,或共同、或各自地,都在面對着我所說的時代與學科的挑戰。當我們欲砥礪前行之時,一個新的共同體生態應當被建立。

這個共同體生態,是一個良性健康的全球建築教育生態。它的結構,將是一種多形態的、多孔隙的、彈性的、相互聯結的、快速迭代的新型結構。這樣的組織結構,在新時代的混亂與不確定中,使我們能重拾央美、包豪斯、還有許多其他偉大的學校在建校之初的理念,兼容幷包,求同存異,相互尊重。

這個共同體生態之於我們的學科與社會,猶如森林系統之於全球整體生態。森林系統內部,是極高的生物生產力、生物量,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對外,它的整體生態機制,又能爲全球生態系統提供至關重要且無可替代的服務。我們的這個全球建築教育生態,也應在內部生髮出極高的生產力,保有極強的個體活力,包容豐富的思想、教育與實踐多樣性,並對全球社會生態釋放出歷史推動性的力量。

爲打造這樣的共同體生態,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積極有爲的凝聚性內核,並使這個內核保持持續的活力。只有我們能夠快速交流,深入溝通,相互關照,迭代發展,才能在新型的組織結構中生長出全球的生態共同體。在這中間,央美建築學院願意作爲一個積極的組織者與連接者,促進社羣生態的成型與運轉。事實上,這次的國際論壇,便是我們爲共同體生態邁出的第一步,也希望在座的、乃至更大範圍的學界與業界中的節點,能夠繼續跨出第二步、第三步……

我們邀請諸位世界頂尖的學者、教育家、建築師、藝術家來到央美,闡述面臨的挑戰,提出彼此的困惑,也分享具體的應對方案。這次論壇希望能夠打破思想、教育與實踐之間的壁壘,讓大家充分展現自身,互相理解,培養共情。在這碎片化的時代,心中能夠真正擁有大圖景的人越來越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願意爲全球建築生態負起責任的人,我們能夠共同形成內核,應對挑戰。在這個意義上,無論今天來到這裏的各位在這次論壇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你們的在場的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

百年央美,世紀寰球。再次誠摯歡迎遠道而來的各位賓客,期待我們這兩天的所有交流與分享,最終成爲能夠供給整個生態的學術營養,並凝結成我們共同體生態的第一塊基石。謝謝!

朱錇

2018年11月2日

於中央美術學院

建築論壇籌備委員會:

學術策劃顧問:範迪安、王明賢、周榕、李翔寧

學術策劃核心團隊:朱錇、韓濤、王子耕、羅晶、侯曉蕾

學術策劃工作團隊:劉焉陳、曹量、吳昊、張茜、朱寧寧、何崴、劉斯雍、李琳、崔冬暉、劉菲、王文棟、史洋、黃良福、張慧芳、曹維、崔琳娜、孔令玥

學生工作團隊主要成員:童羽佳、周奇、賈思屹、吳前鋮、唐琦瑋、黃士林、郭曉婧、金偉琦、 劉雅鐸、 葉子

新聞編輯組:武健昂、馬天姿、劉羽婕、裴菲、計然、崔斌嵌、張婉琳、趙宇、李星露、陳寧、李迪進、張欽泉、鄒佳良、柳逸軒、曹施熠

現場攝影組:陳寒熙、付佳希、馮珊、高銘璐、金偉琦、李歡、李嘉琦、宋瑾、唐琦瑋、吳前鋮、周奇

媒體接待組:尹欣怡、黃小桐、李沛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