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娱传媒出品,邵警辉执导,马元、童蕾、萨日娜、李建义领衔主演的都市题材剧《那座城这家人》于2018年12月2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首播,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同步播出。该剧改编自唐山籍作家李焱的长篇小说《平安扣》,以经历大地震重创的城市唐山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由七个不同姓氏组成的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再现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对大难时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提到马元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熟知,但他在《血色浪漫》中饰演的郑桐、在《大西南剿匪记》中饰演的刘二木等角色早已深入人心。自2003年起,马元踏上演艺事业的道路,至今已参演多部电影、电视剧,《老炮儿》《猎场》《永不回头》等作品中均有他的身影。虽然表演经验丰富,但他对待每个角色仍然饱含创作激情、全情投入。那么马元在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中有着怎样的创作经验?他是怎样看待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又该在哪些地方创新突破,才能实现高质快速发展?带着对这些问题的问题,我们日前专程采访了演员马元。

倾情演绎,以作品传承时代记忆

被问及在《那座城这家人》的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时,马元谈到自己最珍贵的经验和收获。“在创作的过程中,每当剧本里的事件到了一个大的时间阶段,我们全剧组的演员、工作人员就会一起坐下来围读剧本,探讨交流关于这个时代的认识。”改革开放初期对马元这一代青年人来说还算是童年的回忆,而同剧组的85后年轻演员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则更多地停留于书本上的知识。“每到产生困惑的时候,萨日娜、李建义老师便会同我们分享青春记忆,在叙述中传递他们对那时那刻的理解。在围读剧本的过程中,李建义老师会分享他感受到的唐山地震,会告诉我们当年的‘剧团’是什么样子,北京的剧团和其他地区的剧团又有什么区别。我也会回想起从粮票肉票、油粮店、杂货铺到自由市场的转变是什么状态,这都是很多年轻一代的演员没有经历过的。”

在马元看来,这些创作中的分享极其可贵。“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诠释让我和其他年轻人对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状态、气质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和体会,在一定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基于创作的传递和传承,借助作品这个中介来实现。”

走进历史,用艺术传递中国力量

作为《那座城这家人》的主演之一,马元坦言,要体验剧中人物在地震之后进行家园重建的生活状态并非易事。为了能够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我到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深刻感受到地震这种灾难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据他观察总结,“每天纪念馆都有人来拜祭,也能看到很多老人在纪念碑前走一走。我深刻地感受到,唐山人没有忘记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所遭遇的苦难和经历的拼搏。而我们剧组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也被这种深沉炽热的情感所打动,大家齐心协力,力图通过不同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地传达自己对于唐山地震和灾后重建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出真实可信、活灵活现的人物角色。我们讲述的不只是唐山两家人发生的故事,更希望通过荧屏能传递给观众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民族品格。这种力量是站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所怀揣的热切希冀,是面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的坚定信心,更是支撑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气质。”

马元在选择出演《那座城这家人》时,还看中了这个题材背后蕴藏的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很多观众对唐山并不了解,可能会产生“除灾后重建的标签,唐山没有其他标志性的符号”的误解。其实,每座城市都蕴藏着文化瑰宝。通过这部剧,观众们就会发现,唐山拥有古老的传统制瓷技艺,这座城市曾被誉为“陶瓷之都”,唐山的煤矿则经历了民族工业的百年风雨,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崛起的摇篮。马元看到观众这样的反馈,欣慰地回答道:“在影视创作中,让历史文化和沉默的城市与当下新时代的核心文化相碰撞,找到新的表现方式,不仅为电视剧创作提供全新的、更有社会意义的内容,更为影视创作的多元发展和影视作品艺术内涵的提升提供了沃土。”

谈起自己对于当代都市题材剧作的理解,马元强调贴近人民、扎根生活的重要性。他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回归生活是所有艺术工作者都要遵循的创作根基,否则艺术将成为‘无根之木’。讲好一家人在遭遇地震后重获新生的故事也是践行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在影视作品中唤起历史的记忆、推动文明的传承、引领精神的升华,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社会担当。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那座城这家人》倾注了包括马元在内的所有主创人员的心血,一经播出便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和认可。正如马云所说,“不辜负每一个作品,不糊弄每一位观众是文艺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不忘历史、拥抱未来,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尝遍所塑造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仿佛受到一次精神洗礼。”(光明融媒记者李蕾、实习记者李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