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立清华大学副教授周育如曾写过一个故事。

说有次他和家人一起到餐厅吃火锅,有对父母带着两个小男孩坐隔壁桌,两个孩子一直吵闹,后来推搡起来,一失手,把他们这桌的火锅菜盘推倒在地。

还好盘子是塑料的,没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孩子的父母看到后,立刻大声训斥孩子,要求孩子道歉。两个孩子立刻说了“对不起”,然后他们就回了座位。

周教授开始跟儿子一起蹲下来捡菜,在捡的过程中,他抬头刚好看到那两个孩子正在看向他们,就问“你们要不要来帮忙?”

两个孩子先是愣了一下,较大的孩子回答“可是我们已经说过对不起了。”较小的孩子则转过头去看妈妈,他妈妈看过来说“真的很不好意思啊!”

然后,妈妈叫两个孩子坐好,开始严肃的教育起孩子来,讲了很多道理:包括不应该乱跑、要尊重别人、不应该影响到别人、做错事要说对不起……

很多孩子对礼貌是真的有误解的,愿每个孩子的谦逊有礼都表里如一

就这样,一直到周教授和儿子把地上的菜叶捡好。那位妈妈还在训斥孩子,但全程,大人和孩子,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忙。

周教授说,这种“说对不起加不停说理”的管教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

它的模式是: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会先要求孩子说“对不起”。然后很仔细的告诉孩子他究竟错在了哪里,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当孩子道了歉,也表示理解及同意父母的说理时,这个管教就结束了。

但是这整个过程中,却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2

跟“对不起”类似的,还有“我不是故意的。”

很多孩子对礼貌是真的有误解的,愿每个孩子的谦逊有礼都表里如一

当那个路还走不稳的婴儿,把杯子里的牛奶洒了一地的时候,她是很惊恐的,她可能还会吓得大哭。

父母不仅不会责怪,反而要来安慰她,没关系的,你还小,你不是故意的。

孩子越长越大,她经历过很多非故意的失手行为,但随着她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强,也开始试着挑战一些故意的坏行为。

也许被批评、被惩罚了。

于是她便明白了“故意”与“非故意”之分,而且知道了,如果某件事不是故意的,那么免于责罚的几率要大很多。

孩子多精啊。

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就能把一切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了,谁不想试试?

3

但,这是孩子错吗?

显然不是,还是因为大人教育放了水。

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行为,让孩子觉得,做到这样就可以了。

其实干预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让孩子一起参与善后。

不是故意的,可以原谅你,但这不代表,你不需要承担责任。

后来,我让奶奶去休息,把CC叫回来,让她自己擦地上的牛奶,小小的人儿还一副理直气壮:妈妈,可是我不是故意的。

“没关系,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只是这次,我们要先把你洒掉的牛奶擦干净。”

很多孩子对礼貌是真的有误解的,愿每个孩子的谦逊有礼都表里如一

不需要讲大道理,更不需要责骂,因为讲道理和打骂只会让孩子沉浸在恐惧和推卸责任里。

只需要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做善后工作,才能真正让她感受到自己带来的麻烦。

也只有真正感受到了,她才能学会有意识的去减少这些“非故意”。

否则,如果一句不是故意的就可以相安无事,那还有什么好注意的呢?

就如周教授所说,年幼的孩子因为经验不足,原本就很容易犯错。

重要的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如何回应他,将影响下一次他犯错时的反应。

4

最后还想说一说的,就是一些常规礼貌。

如果你有礼貌,别人会更愿意帮助你。

所以,当她说“妈妈,给我倒杯水。”

看我表情严肃、一动不动,就意识到了自己语气不对,于是会耐着性子重来一遍:妈妈,可以帮我倒杯水吗?

可以。

孩子很快就会知道这个很有用,觉得自己有了礼貌,就应该得到自己想要的。

很多孩子对礼貌是真的有误解的,愿每个孩子的谦逊有礼都表里如一

所以当被拒绝的时候,她就觉得难以接受。

  • “妈妈,可以帮我打开电视吗?”
  • “亲爱的,现在不可以!”
  • “小朋友,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
  • “不行!”

    当没被满足的时候,她会立马翻脸或哭闹。

    怎么看,都像极了一个披着礼貌外衣的“小野蛮人”,努力“装模作样”的学习文明社会的样子,但,一秒就破功。

    这真得是每个孩子“长成大人模样”迈不过去的一道槛儿。

    可见,在引导孩子通往文明的路上,我们不仅要教她们具体的礼貌用语,更要让他们明白,礼貌只是敲门砖,并不是通行证。

    就像开头留言的那位妈妈说的一样,不是你说一句请,别人就应该答应你的无礼要求。

    所有的礼貌只是一种语言表现的外在形式,如果只是言传,那么孩子学来的也只有皮毛。

    只有真正的让他去承担结果、去换位思考、去认可规则,他才有可能在心底里生长出真正的尊重。

    愿每个孩子的谦逊有礼都能表里如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