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弘時,雍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因年少時期犯下過錯,被雍正皇帝廢其宗籍,一生無封。雍正五年,弘時逝世,年僅二十四歲。史料記載,弘時嫡福晉姓董鄂氏,是尚書席爾達的女兒。他有兩個妾,一是鍾氏,是鍾達的女兒,一是田氏,有一子永珅,3歲夭。

雍正皇帝子女衆多,共有十個兒子,四個女兒。只是嫡子與此子先後早夭,只好擬寫祕旨,令寶親王弘曆繼任皇位,即:乾隆。雍正三年,弘時因犯錯惹怒雍正,被趕出京城。次年,雍正讓其去當允禩之子,並廢其皇族宗籍。外界看來,弘時可能是因涉及允禩之事,激怒雍正。

正常情況下,雍正兩個大兒子先後早早過世,第三子弘時理所當然會成爲皇位接任者。但是,弘時卻不這麼認爲。當時,朝廷內外都能感受到,雍正有意將皇位傳給寶親王弘曆,這點引發了弘時不滿。也正是因爲此,他涉及允禩一事,意圖拉下弘曆,導致雍正暴怒,進而廢籍。

康熙帝時期,清朝就曾兩次廢太子,原因自然是各皇子的拉幫結派、明爭暗鬥,惹怒了康熙。康熙死後,弘時再次犯了以前皇子的老錯,與雍正極其憎恨的允禩一派走到一起,被雍正懲處也不稀奇。

乾隆繼位後,曾評價弘時“放縱、不謹”,一句話囊括了弘時的缺點,過於自傲、任性。

其實,在雍正繼位前,弘時與允禩便走得很近,所以,雍正廢弘時直接讓他做允禩之子。雍正對於康熙晚期的皇子之爭與其父看法相悖,他並不喜歡允禩,認爲:此人野心太大,繼位後一直找藉口廢掉其位。

而弘時卻又想靠着允禩拉下弘曆的地位,被雍正得知後,自然怒不可遏,廢除弘時宗籍而沒有取其名,已是顧及父子之情。既然廢除了弘時,那麼,必然要爲大清選出未來皇帝。諸多皇子中,也只有弘曆最令雍正滿意,更何況,弘曆也最受康熙帝寵愛。

元年八月,雍正帝一直在祕密培養弘曆,自認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然而,僅過三個月,雍正便自己泄露了想法。同年十一月,恰好是康熙帝的週年忌辰,正常情況下應該是雍正帝前往主持。但是,雍正帝想着此事不妨交給弘曆,讓其歷練一下,便派僅十三歲的弘曆前往祭陵。

或許這只是一個無心之失,也或許是雍正帝有意爲之,總之此事一出,文武百官已經明白雍正用意。先帝忌辰當朝皇帝不來,卻派來小皇子代爲祭陵,這明顯是傳遞一個信號,那便是:儲位已定,如果不出意外,弘曆皇子必然是下任皇帝。

事情傳開後,最爲失望的自然爲弘時,他自認爲大皇子、二皇子先後去世,皇位繼承會落到他這個三皇子身上,可偏偏沒想到,雍正皇帝會祕密建儲,有意培養弘曆接任。弘時當時極爲沮喪,但又不想這樣認輸,他心中還是留有期望,或許這祭陵之事,或許只是皇阿瑪的無心之失,並非有意建儲。

可很快,他的最後一絲期望也被無情奪取。

雍正二年,康熙帝“再期忌辰”,這次前來祭陵的仍然是弘曆,如果說,第一次爲雍正帝無心之失,那麼,第二次則完全是有意爲之。至此,弘時對於皇位的幻想徹底破滅,在憎恨與嫉妒之下,他逐漸走近允禩,加入敵對雍正一派。此後,對於雍正的一切,弘時皆嗤之以鼻,驕縱無比。

雍正與允禩的矛盾其實不算複雜,仍舊是清宮內常見的皇權之爭。在康熙時期,允禩雖受康熙讚賞,但卻與太子之位無緣。可偏偏允禩是個有野心的皇子,他想當皇帝。爲奪得太子之位,手段盡出,而後,康熙帝知曉,形象大敗。自知成皇無望,允禩便選擇擁護允禵爲帝,然而,雍正帝的殺出,導致允禩計劃落空,從此,他就與雍正對立。

雍正自然清楚允禩對自己的恨,當上皇帝后,雍正一直用各種手段限制允禩勢力的發展壯大,而雍正的兒子弘時,卻在這個時候,加入允禩派,與朝廷、皇權抗衡,自然爲雍正所不容。雍正早期,知曉兒子弘時與允禩來往密切,曾爲其擇師,傳授處世爲官之道。

從這點可以看出,雍正當時對弘時還是抱有希望的,他希望弘時在學習過程中,悟出自己的過錯,及時改正,遠離允禩等人。然而,弘時沒能發現雍正的用心良苦,最後,落得個悽慘下場。雍正五年,弘時事發,雍正帝以“放縱不謹、削宗籍、賜死”進行懲戒。

雖然爲“賜死”,但是,據史料記載,雍正帝並未真正殺死弘時,而是在削籍後,將其趕出了皇宮。清高宗登上皇位後,恢復了弘時的宗籍。且雍正帝並未殺子,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印證。記載弘時情況相對最爲詳盡的史料,目前所見只有清朝玉牒:

“雍正第三子弘時,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母齊妃李氏,知府李文輝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時卒,年二十四歲。嫡妻棟鄂氏,尚書席爾達之女。妾鍾氏,鍾達之女。妾田氏”。

玉牒提供了弘時去世的準確日期,《清皇室四譜》即是以此爲依據。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傳七》、《清朝皇位繼承製度》、《清皇室四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