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燭影斧聲”奪權事件與終南道教

宋真宗御製《翊聖保德傳序》是趙光義在位時爲宋樞密使、開封府同三司、行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太平郡公臣王欽若編集的《翊聖保德傳》而作的序。該序及傳較真實、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廷繼承了唐王朝經佛重道的思想體系和周至終南道士張守貞“翊聖降顯”的神話,幫助晉王趙光義奪取大宋政權,爲宋二主繼承王位製造了“燭影斧聲”的奪權事件,爲後世留下了一個難解的千古之謎。趙光義奪權登基與終南道教的興盛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可見當時終南道教的興盛對大宋政權的影響。

圖片來源360百科

一、受命降顯 輔佐宋朝

根據《道藏》卷103紀傳部記載:宋建隆之初,鳳翔府盩厔終南村民張守貞,因遊南山訪仙朝道,忽聞空中有召喚之聲,聲音清徹宏亮,守貞十分驚慌懼怕,四周環視什麼也沒有看見,只好繼續默默前行。前行數里,又聞其聲語云:“汝若先行,吾即在後”。如是一連數日,守貞未能測斷,就匆匆回到家中。回家之後,又聞在屋內有在山間聽到的聲音,聲響於空中曰:“吾受命降顯,汝爲何頑固而不聽?若不聽吾言,誤了宋朝大事,當以粉身碎骨也”!守貞更加恐懼,產生懷疑,並說明原委:“因不知道是何星辰如此降臨?守貞性本愚昧,神仙有話請明一二,有事可奉於爾”。天神曰:“吾是高天大聖玉帝輔臣,受命護衛乘龍降世,但是非真人之身,爾不必聽吾指教。汝有異骨,不是凡俗之輩,你要虔心奉吾道訓”。守貞曰:“聞聽男者爲巫,女者爲覡,守貞身處凡庸,恥爲凡俗之輩,我可以虔心奉吾道訓”。天神又曰:“吾乃上天之神,非鬼魅也,五嶽四瀆,吾能差遣,汝若迴心入道,勤奉香火,我將令你應徵救國之任,受真主之恩遇,豈同巫覡之輩耶”!守貞曰:“神仙既然如此教導,汝敢不虔誠受命”?守貞在家中便設酒肉佳饌以祀之。又聞神仙降言曰:“吾神人也,汝何以腥穢瀆我?以你不曉,而不欲罪。今後以香茶、鮮果、素食爲供,吾雖不食,也看出是汝的一片心意也”。守貞頓首而謝。天神又曰:“吾爲汝上天之師,汝別有人間之師,可遍訪高道 ,以求超度”。

張守貞在聆聽天神降言之後,乃去樓觀臺拜梁筌道長爲師,被度爲道士,但不在觀中爲道,遂於自家所居之終南鎮北側擇地出家,並於自周、秦、漢、隋、唐以來爲皇家道教宮觀的北帝宮內立殿以祀神(北帝宮爲周時道觀,在周時矢候國國都清平裏之北田水東河灘,後爲西漢設周至古縣城終南故城以北,周時朝廷爲召 好道隱逸之士而設立的道觀。隋、唐 爲皇上西行視察之離宮,各朝皇親西行常駐蹕於此宮)。且日暮崇拜祀奉,頗爲精心。天神觀守貞祀奉之精誠曰:“見汝奉神虔心,尊吾教導,汝將成爲貞潔之士,可以驅邪”。天神遂教給張守貞天遁劍法,教其爲民除妖,並授予設壇結社之法,爲國祈福。張守貞感激涕零,再拜天神曰:“守貞實爲凡庸之輩,粗懷愚直,有緣終生奉神,乃至今日畈依,願恭請靈訓”。真君曰:“劍法有三,用上劍治有疾有禍之人;中劍治山澤之怪,飛走之雄;用下劍治挾邪暴物,作崇害人之人”。守貞曰:“三劍之法,汝已切記,天遁劍法,可否密告,然紛爭禍起,汝難保自身”。真君遂將三劍劍譜和天遁劍法密傳於張守貞(真君賜予張守貞的三劍之法和天遁劍法在道家武俠中傳爲神話,直至宋元明各朝,天下俠士豪傑、佛道武術名士,爲之爭鋒鬥法,這才演繹出“七劍下天山”、“神鵰俠侶”、佛道爭鬥的“華山論劍”,忽必烈封丘處機爲國師,演繹出一系列探尋此套劍法的武俠傳奇故事)。之後,守貞又向真君請教結壇之儀。真君曰:“結壇之法有九,汝心擇地建立祭壇九座,其七座爲北斗星辰之七罈,另設天、地二壇,共這九壇”。(北斗七星壇遺址在今終南鎮北七個村莊舊址,天地二壇遺址在終南鎮北堡和東關堡兩個村莊舊址,本人在“終南北斗七星壇與道教文化崇拜”一文中另述)。上三壇爲國家設立,其上曰順天興國壇,爲普天大醮;其中曰延祚保生壇,爲週天大醮;其下曰祈谷福時壇,爲羅天大醮。中三壇則爲臣僚而設。其上曰黃籙延壽壇;其中曰黃籙臻慶壇;其下曰黃籙祛邪壇。此三壇所有法器儀範降上三壇一等。下三壇則爲士庶而設。其上曰續命壇;其中曰集福壇;其下曰卻災壇。此三壇降中壇各一等。在此九壇之外,別有應物壇,名列星位,士民之類而量力行之,逐級祈祐,隨儀壇次弟增降。授罷,守貞拜而受之,日後多有靈驗,不能一一敘說(九壇、三劍、天地遁法將另文敘述)。

宋乾德年中,太宗皇帝方在晉邸,頗聞靈應,乃遣近臣準備信幣香燭,在晉陽宮中致醮。使衆人齋戒焚香,告天神曰:“晉王久仰天神之靈異,欲備奉品,增修殿宇,乃表乞賜宮名”。天神真君曰:“吾將來運值太平君,宋朝第二主,應主修上清太平宮,建十二座堂殿,儼三界中星辰,登基自有時日,不可告人而言。但容吾啓奏玉皇大帝,言此宮觀上天已定增建年月,無可更改”。衆人聆記在耳,太宗驚異而止。

二、燭影斧聲,晉王登基

太宗皇帝祀奉天神一事,太祖趙匡胤也有耳聞,但不太相信,然命遣使備齊貢果香案,在宮中致禱,並召張守貞入宮,詢問其事。張守貞俱言之,且曰:“非精誠所至,神靈不會降臨”。太祖乃以上聖降靈而聞奏,遂召黃門小吏長嘨於殿側,對張守貞說:“神人之言若如此”?守貞曰:“陛下儻謂臣妖佞,乞賜按驗,戮臣天市,勿以斯言褻瀆上聖”。翌日,又詔守貞於建隆觀,遣內臣王繼恩在觀內設醮,好幾日並無天神降聞,繼恩再拜虔告。須臾,高天真君降言曰:“吾乃高天大聖玉帝輔臣,尊聖命降界保衛宋朝社稷,來決定宋朝基業長短,並非山村魑魅之類,爾今命小兒呼叫,以逼聖說話,實爲不可!汝但說與官家,言上天宮闕玉鎖已開,晉王有仁心,晉王有仁心”。天神百餘言,使繼恩惶懼而不敢隱瞞,具實報奏,神言歷歷,太祖聞言兢悚,自知皇位不日易主,天神降言應之,便默默離殿而去。

宋開元九年(976年)巡遊回京不幾日的一個夜晚,晉王趙光義夜入帝室,同太祖作長夜之談,衆黃門不敢入內,被摒於殿外,太祖兄弟二人所談何事,不得而知,只見殿內燭影閃爍,又聞斧聲鑿鑿,太祖忽而後退,晉王忽而前撲,來往數回,未見其撕殺吶喊之聲,只聞“天神降顯,晉王有仁心”等語傳出。未幾時晉王出殿,則宣佈太祖不幸駕崩。次日便以“天神降顯,晉王登基”之理由,坐上了宋朝二主的皇位。是張守貞“天神降顯”的神話,助晉王奪取了皇位,爲朝野留下了“翊聖降顯”神話和“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張守貞被太宗親封爲“終南上清太平宮監宮”,太宗派兵護衛。攬天下千名道士焚修,一時成爲宋室親封的全國最大的道宮,張守貞並監管樓觀道事,並請旨詔改樓觀爲“太平興國觀”,端拱六年又詔賜改名“順天興國觀”,屬“終南上清太平宮”之下院,全部道產歸“終南上清太平宮”管轄。時至今日,大宋王朝宮廷政變的“燭影斧聲”事件,經過1300多年後還在樓觀的石碑中閃爍。史記見樓觀臺現存兩通宋碑(“終南上清太平宮”和“古樓觀”往來本人另文詳述)。真乃“斧聲迷千古,燭影顯神靈,流光悠悠逝,玄機在‘翊聖’”。

時大宋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太祖之夕也,翌日太祖升遐,太宗嗣位,尋召見終南道士張守貞於瓊林苑,爲作週天大醮,並作延祚保生壇。醮罷,真君降言於內臣王繼恩:吾有言,汝當爲吾奏當今聖上。曰:“建隆元年奉帝言,乘龍下降護人君,掃除妖孽猶閒事,縱橫整頓立乾坤。國祚憶興長安泰,兆民樂業保天真。八方效貢來頓首,萬靈振伏自稱臣。親王祝壽須焚禱,遞相虔潔向君親。吾有捷疾一百萬,諸位靈官萬垓人。若行忠孝吾加福,若行悖逆必誅身。賞罰行之既平等,天無氛穢地無塵。愛民治國勝前代,萬年基業永長新”。繼恩一一錄之於簡,翌日以聞。太宗閱後爲之驚異,即頓首謝過天神,並曰:“國家之事,宗廟之慶,虔荷上聖,惕此格言”?命臣藏於內殿,奉爲治國之本。並即派遣內供奉官王守節,起居舍人王龜從,就終南山下擇地築宮,以奉神靈。

三、上清太平宮修建,終南道教興起

內史二臣由京城赴終南卜地不決,真君忽降言於龜從曰:“此地乃修建上帝宮闕之地,不可易也”。於是二臣即定於終南鎮北築宮奉神。歷經三年,耗庫銀5000餘兩,於終南鎮原北帝宮道觀舊址,建成上天玉帝人間行宮一座。中正之位列五大殿,東廡之外設四大殿,西廡之外設四大殿。又設有靈官堂、南鬥閣,並設天地上下三界之星宿諸神之像。豎鍾、鼓、經三樓,齋道堂室、太液、王母瑤池,無不完備。並建碑以紀其事,太宗親題宮名曰“上清太平宮”,賜爲皇家道觀,千人焚修,百兵護衛,並在終南設立清平軍,以護道宮。道宮按真君降言而制,帝命參官一人爲監宮,命張守貞爲宮官,命樓觀爲下院。每歲三元及誕節,上本命日,並遣使臣來終南致醮,祀神之夕,帝在上京拜望,每逢全國大旱大澇或國家將舉事,皇上親臨宮中致禱。

“上清太平宮”初成後,真君降言龜從等曰:“汝奉詔修宮,勤則勤也,爲何不開日月華門?不畫八小殿壁畫?丹墀臺階亦未完備,唯求速成,以閱恩寵。然而,上天有眼,亦不掩爾功過,亦不赦爾罰責”。龜從等極爲驚懼,急奏朝廷速補庫銀,乃至門闕丹墀皆獲齊備,帝賜二人白金千兩。因果報應,守節不久染疾而亡,龜從殃於兵刃,此乃上帝不掩功。不赦罪,以威臣人。

太平興國六年,帝封“上清太平宮”神爲“翊聖將軍”,意爲“玉帝輔臣所輔翊者,上帝也”。又賜守貞紫衣,詔賜守貞號“崇元大師”。以後,每逢真君降言,守貞皆密奏聖上。張守貞自建隆出道至三十五年,真君降言授守貞爲王士之主,並升爲仙官。大中祥符七年,帝加封“翊聖將軍”爲“翊聖保德真君”。大宋祥符八年,守貞告訴門人,吾已領玉帝符命,今將去矣。言畢於“通明殿坐化昇天。聖上舉行崇奉大典,泊受元符,封守貞於泰山,建玉清昭應宮,於宮中室符閣之西北隅建凝命殿,殿後爲凝命閣,以奉真君和崇元大師。

由終南人張守貞“翊聖降顯”神話到北帝宮改建爲“上清太平宮”,終南道教歷經了近2000多年的風雨和輝煌,清光緒以後,終南道教及“上清太平宮”一度無人問津,在縣誌中亦無名謂。自1962年“雪映宮”被改爲終南中學後,歷時2000年悠久歷史的道宮就這樣劃上了一個令世人遺憾的句號。

而今,上清太平宮悠揚的鐘聲彷彿依然縈繞在人們有耳畔,周山至水懷念、盼望“上清太平宮”重爲萬民祈福。國逢盛世,吾輩翹首期盼重見“上清太平宮”。

作者簡介:屈毓曉,終南二隊人,陝西曆史文化使者,原新華社陝西分社《聚焦陝西》專題部主任。現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39所退休幹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