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影像志”致力于暗中关注那些城市边缘人,彰显他们身上难以觉察的来自生命本身的偾张之力。在这个“竞次逻辑”主导的时代,也许他们的生老病死无足轻重亦或转瞬即逝。但是,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尊严、比如温暖、比如沉默、比如坚忍、比如沧桑……隐藏在众生颦笑之间。

董辉,一位典型的东北汉子,1975年出生的他在文化课学习上并没有出色的表现,却在面人捏制圈子里搞出了名堂。小时候,他因奶奶蒸制的馍造型好看而痴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面人捏制,闭门造车的捏制让自己的技艺提升遇到了瓶颈,在父亲的提示下,他到有着“面塑之乡”美誉的山东菏泽,拜面塑大师穆绪建为师深造,捏制技艺得到飞速提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捏面人成了他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部分。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仅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用这份手艺养活了自己的家。如今,面人都被他捏“活”了,获奖证书更是厚厚的一摞。董辉的绝活便是“微面塑”,他捏制的最小面人只有黄豆粒大小,五官俱全、神态分明。有手摇棕扇的汉钟离,有寒江独钓的姜太公,有怒目圆睁的钟馗……人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2006年,两份工作摆在已有妻女的他面前,一份是做厨师炒菜,月薪5000;另一份是在北京给菜肴做装饰,工资3000元,董辉思来想去最终选择了菜肴装饰,因为这份工作是他喜好的。不过,这样的收入很难养家,面对现实压力,数月后他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无奈之下,董辉回到沈阳开饭店养家,心里一直“不安分”的董辉见家庭压力有所缓解,放弃买卖后开始游走在周边的城市里捏面人摆地摊。

2012年,从大石桥卖面人回来,在沈阳站下车时突遇大雨,小拉车里的作品被浇得不成样子,站在雨搭下避雨的他真的有些心灰意冷。一时间心里也想到放弃爱好,好好打工养家,不过,这样的念头转念闪过,必须坚持,我能成功,董辉在心里为自己加油打气。回到家里,董辉说:“今天卖得不理想。”妻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你哪次卖得理想?”面对妻子这样的回答董辉只能默默承受。

这几年的坚持与努力后,董辉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圈子,并依靠精湛的技艺成为很多学校的手工课老师,还在很多社区义务讲课,让更多的人在他的传授中学会面人捏制。

如今,妻子在董辉的熏陶下学会了面塑技艺,达到独立外出授课的水平。对他的“固执”,妻子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时还用他的坚持来教育女儿,让孩子遇到困难不要轻易退缩,坚持到最后便会成功。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孙海摄/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