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南都公益基金會發起、共建的中國好公益平臺發佈了首個公益產品規模化標準,並就授權標準向業內徵求意見。標準從四個維度考量好公益平臺上優質公益產品的規模化成果,並授予“益次方”商標,從而推動公益產品更高效、精準和大規模化地解決社會問題。此事件引發公益界廣泛關注,伴隨着叫好聲與爭議聲,有關公益產品規模化的討論又掀高潮。

“公益產品規模化”在業內能否形成完全共識?

中國好公益平臺發佈會

2016年11月23日,南都公益基金會與15家公益機構聯合推出“中國好公益平臺”,力推公益產品規模化。作爲發起機構,南都公益基金會以3年出資3000萬元的手筆助推此平臺發展。

中國好公益平臺由聯合共建機構、戰略合作伙伴、品牌創建機構、樞紐合作基地、項目示範機構、指定服務供應商共六大類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合作。六類利益相關方機構將根據准入和退出機制,保持動態發展。

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在“中國好公益平臺”項目啓動儀式上說:“公益創新只做‘小而美’,不求規模化,就會成爲自我陶醉的花拳繡腿。”此觀點一出,公益界“市場派”一片歡騰,但在業內似乎並沒有形成完全共識,質疑公益“規模化”的聲音此起彼伏。

廣州市恭明社會組織發展中心主任曲棟曾撰文稱,“小而美”纔是公益走向未來的基礎條件。一個好的公益項目,將會有很多資源支持他們複製和推廣。所以公益項目發展的難點不在於複製,而在於是不是有複製推廣的價值。規模化不重要,“小而美”纔是重點。因爲小纔可以實現低成本的迭代試錯,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去發展美的公益項目。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探索的階段,“小”才能保證我們守住自己的初心和價值觀。

前南都記者黎宇琳長期關注公益領域報道,他也認爲,“小而美”公益逃不過被規模化公益喫掉的宿命。如果“規模化”的公益組織開始擴張,“小而美”的項目要麼就抱團取暖,要麼加入自己打不過的人,再不然,就只有黯然退場的路可走了。

而深圳市社科院副教授徐宇珊則有不同看法,她認爲,“小而美”與規模化本不矛盾,在公益圈內“絕無分店”的“小而美”與標準化的大規模都有存在的價值,“只怕尚缺少‘小而美’的堅守,卻開始了‘規模化’的衝動”。

國家行政學院馬慶鈺教授則認爲,當前中國的公益服務還存在很多短板,例如普遍存在供需信息不對稱,欠缺研發與籌資能力,欠缺專業性支持資源,欠缺項目落地能力以及欠缺優質項目擴散和複製能力。所以,公益服務需要規模化。

徐永光認爲,“公益規模化”之爭該討論的不是公益行業要不要規模化,而是什麼樣的項目適合規模化、發展到哪個階段可以規模化、規模化擴散的阻礙有哪些、政府和企業能在其中發揮哪些作用等等。

優質公益產品不規模化,就是浪費資源?

過去一年,儘管關於“規模化”的爭論在公益領域持續不斷,中國好公益平臺依舊堅持了成立之初的定位——“開放共享的公益產品規模化平臺”,並將通過近兩年的時間,將公益產品規模化由“概念”變爲“現實”。那麼,成效如何呢?

據好公益平臺披露,截至2018年10月,平臺共簽約優質公益產品53個,涵蓋教育、環保、養老、助殘、社區發展等多個社會問題領域,簽約各省市地區樞紐合作基地39家,全國現有1000多家社會組織正在實施這些優質公益項目。

公益產品具備的幾個要素

南都公益基金會助理祕書長黃慶委介紹,通過對“落地機構數量”、“直接受益人數”、“服務縣市數量”、“撬動資金數額”四項關鍵指標進行分析。數據顯示,樣本選取的10個產品在四項指標上均有比較明顯的增長。例如“爺爺奶奶一堂課”,落地機構數量從2016年11月的6個增長到了2017年底的150個,直接受益人數約30萬人次,撬動資金約1300萬元,成爲黑馬產品。

同樣作爲品牌創建機構,“女童保護”建立了標準化的項目流程,並通過推動政策配套助推規模化,目前足跡已遍佈30個省份,覆蓋兒童超241萬人,家長52萬人。南關廂素食館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自我造血,截至2017年10月底營業額已達819.3萬元,並已將89.8萬元用於公益。

“好公益平臺與各方夥伴在一年中做了各種探索和共創,但規模化做成功了嗎?我們還在路上。”南都公益基金會助理祕書長黃慶委說。

“公益好產品規模很小,社會需求很大,公益不求規模化,只能邊緣化。”徐永光指出,對公益產品來講,擴張往往會有風險,好的公益產品不願意去擴張,結果就是浪費資源。

不得不說,當前公益領域的需求與供給不平衡,公益創新通過規模化,確實可以形成有效供給。優質公益項目作爲“規模化擴張”的最主要部分,其部分或者全部內容可以模塊化或產品化,具有複製的可能性。但這並不能說“好的公益產品不願意去擴張,結果就是浪費資源,就只能被邊緣化。”這樣的論斷,似乎有些偏激,畢竟好的公益產品是將社會資源有效對接,達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不進行大規模複製,或許有其自身發展的考慮。

此外,如果不能完全保證公益產品複製落地後的專業培訓、執行效果、內容革新和有效監管,那麼,盲目擴張,會不會讓公益產品“水土不服”、“口碑受損”……如日漸降溫的共享經濟一般,看上去美好,但大多如曇花一現,無法真正適應市場需求,最終只是賠本賺吆喝,彈盡糧絕而亡。

“公益產品規模化標準”的界定,到底誰說了算?

公益產品規模化擴展面臨資源、環境、管理機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約,光靠自身力量難以完成。

徐永光給出的解決路徑有兩種,一是向公司轉型,比如轉型爲社會企業;二是進入“中國好公益平臺”,進行優秀公益品牌的規模化擴展。但是規模化並不等於組織自身規模變大,最重要的是要看社會問題是否得到解決。

北京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中心總幹事方樹功表示:“我們需要中國好公益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把老人心靈呵護項目做成開源項目,任何組織都可以很方便地學習使用,聯合社會公益、爲老服務的資源一起爲生命服務。”

“十方緣”作爲好公益平臺上的優質公益產品,解決的是中國4000萬無宗教信仰的臨終老人“心靈呵護”的問題。

公益產品規模化發展的五個路徑

中國好公益平臺通過公益產品規模化發展的五個路徑:開源、複製、政策倡導、機構擴張、商業接手,模式上如同“連鎖加盟”,將一個好事變成“大好事”,有質量地解決社會問題、服務好充滿熱情的志願者、捐贈者和購買者。

徐永光在好公益平臺成立之初,就特別註冊了“益次方”商標,希望授予好公益平臺規模化發展較好的公益產品。

“益次方”即“益的n次方”,意爲公益產品成效和影響力的成倍擴大,並逐步實現服務規模、成效和影響力的指數級增長。被授予益次方商標標誌着公益產品已經取得了規模化的顯著成果,成爲行業示範和標杆;同時,“益次方”商標也可以幫助公益產品獲得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從而取得規模化的更大成效。

而今,好公益平臺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提出了“公益產品規模化標準”,希望向業內徵求意見,完善這一標準。有業內人士發文質疑,對“標準”的界定,到底誰說了算?

的確,正如這位業內人說所言,目前中國好公益平臺是標準唯一的解釋方,其他公益機構和個人即使有意見,也無法進入其話語體系,從公平規則上來講,這就註定是一隻不平衡的麥克風,是一種話語霸權。

因此,對於即將實施的“益次方”標準,還應該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考慮,引入第三方專業評判機構,讓第三方機構來認定出臺這樣一套標準是否合理;不能讓中國好公益平臺即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向“大”看齊,別忘“相信小的偉大”

這個世界,99%的人是小人物,92%的國家是小國家,97%的企業是小企業。當所有人都向“大”看齊的時候,別忘記“小而美”的力量。

推動公益行業可持續發展,當然需要公益產品的“規模化”,規模化能夠讓受益人羣擴大,助力對社會問題的解決,但要警惕盲目規模化。對於一些處於“小”階段尚且做不到“美”的項目,機構的使命感和價值感不明確,核心產品沒有打磨好就申請加入好公益平臺,盲目地擴張,這無疑是運動式公益,可能獲得一時的影響力,但恐難持久。

對於這類項目,建議好公益平臺先幫助他們練內功,比如幫助做人力培訓、輔導組織架構建設、幫助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等,而不急於規模化。否則,快速規模化也極有可能帶來快速崩塌,規模化過程中如果在各地留下“次品”,還會帶來很壞的社會影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