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意爲“白人”。九龍普米人是居住在甘孜州九龍縣藏彝走廊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進行民族識別時,居住在四川省鹽源縣、木裏縣、九龍縣共超過5萬人口的普米人因其與藏族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徵和宗教文化,被劃分爲藏族;其中九龍縣有普米人8000餘人,主要分佈在縣境內三巖龍鄉、魁多鄉、子耳鄉和八窩龍鄉。

民族淵源

據文獻史料、考古成果記載及普米地區苯教喇嘛、“愛規”(對原始宗教職業者的稱謂)在祭祀活動中唸誦“指路經”的送魂路線分析,普米人死亡後唸誦“指路經”,送魂的最終目的地就是普米人的起源發祥地。有目的地指向西藏、內蒙古,但大多數都指向青海、甘肅境內。據此,普米人是古羌人。又因党項羌是西夏國的主體民族,有研究專家胡文明等人考證,西夏語與普米語有驚人的相同、相似之處。因此,普米人是西夏党項羌的後裔,其起源於青藏高原一帶的青海、甘肅、寧夏和“甘青”一帶與內蒙古、陝西北部交界的部分地區。

“愛規”(對原始宗教職業者的稱謂)

遠古時代,普米先民爲躲避戰爭和尋找宜居的樂土,從“兩江一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源頭冰雪融化爲水的雪水之地和雪水匯聚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周邊的四個淺谷地帶,經四個部落不斷交流融合,逐步融合形成了普米族羣。後來,由於遭受戰爭等襲擾,他們又逐步從“兩江一河”的淺谷地帶南遷至深谷地區和下游地區。

據考證,有兩支普米人沿雅礱江和大渡河南下,遷至貢嘎山周圍地區及雅礱江沿岸。一支普米人在大渡河沿岸居住較長時間後,部分人再次遷徙到雲南省部分地區。另一支普米人沿雅礱江南下,在木雅貢嘎西南力丘河流域(雅礱江支流)有過較長時間居住並逐步遷徙到現居住地,從此再未有過遷徙行動。從古至今,九龍普米人敬山神從夏都雅熱拉則(雅拉雪山)、木雅貢嘎(貢嘎山)、成子扎嘎舉松(康定城子之十三姊妹峯)、伍須扎嘎舉尼(九龍伍須十二姊妹峯),一直唸到居住地的神山(招呼各山神的順序)。據此,九龍普米人應曾在貢嘎山附近居住過。

服飾文化

普米女子服飾普米女子的內上衣大多用棉布製成,且喜用白、黑、紅、粉紅等多種顏色;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外衣有短衫(白色對襟或右面開襟,領口、袖口及衣服邊上繡有獨特花紋)和長衫(右面開襟)兩種,勞作時喜穿羊皮褂。夏季,普米族婦女下身着 “甲裏”(百褶筒裙),中老年婦女一般穿“甲裏”或“巴幾”(連衣裙)。普米族女子喜用紅、藍、醬等多種顏色的絲線合拌搓辮成一根長辮子,先挽在頭上,固定好後在耳邊吊有10公分左右的紅頭須,背後吊有20公分左右的紅須;多數中青年婦女頭戴紅頭繩,較富裕人家的女子戴“庫綜素”(紅頭繩上配有硨磲、珠寶、象牙、金銀等);喜穿“嘎得追”(特殊材質做成的鞋子),冬天普遍戴“宗克布袋”(羊羔皮做裏子,用紅、黃色布料鑲邊織成的飾物),佩飾有手鐲、戒指、胸鏈、綵帶、耳墜、銀環和紅、白色珠飾等。

巴幾朵普套裝(普米族服飾)

楚霸(普米女子夏裝)

普米男子服飾。普米男子休閒時穿對襟金邊立領外上衣(短衣),勞動時喜穿羊皮褂。喜戴狐狸帽,也戴博士帽和牛羊毛做成的金邊帽子。以前,中老年男子留長髮,用絲線和頭髮相拌辮成辮子,纏在頭上;也戴帕子,用2—3米的紫紅色絲帕包頭,這種裝束與文獻記載一致;部分人剃光頭,僅在頭頂留一撮頭髮;富貴人家男子腳穿靴子,一般貧民大多赤腳或穿“若追”(“咕嚕追”或“布學xuo子” ,用羊毛製成鞋幫、腳底用生牛皮縫製而成的鞋子,穿時在裏面墊上草以保暖、護腳);喜佩戴長刀和鹿皮口袋,內裝火鐮、火鏡、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喜帶弓箭、火藥槍。普米男子只扎左邊一個耳朵眼,佩飾有手鐲、戒指、象牙鐲子和金、銀、紅銅耳環等;喜在胸前或手腕上戴佛珠。

康(男服飾)、巴幾(女服飾)

普米男子休閒裝

其他服飾。九龍普米人喜用羊羔皮或牛羔皮做成皮衣、皮褂,日常生活中喜穿用粗牛毛紡製成的有袖或無袖“擦尓瓦”,喜穿“披毯”(一種防雨雪的衣服)。

嚴冉(普米族毛毯)

飲食文化

古時候,九龍普米先民過着遊牧生活,食獸肉穿其皮。傳說,他們在沒有炊具和器皿的情況下做熟食,用石頭烤肉,用動物的胃煮食物,用石鍋煮東西。後來,他們用鐵片烤食物,用石頭、鐵製品等製造生活用品,用動物的皮毛製成衣服、被子,用刀具製成盆等木製品,用木頭和竹子製成簡易的織布工具用來織布、縫製衣服、被子等。

糌粑、奶渣(普米族主食)

現在,九龍普米人的飲食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主食有玉米、小麥、大麥、青稞、燕麥、蕎麥等,副食品有洋芋、豆類、瓜類、蔬菜;肉食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其他食品有酥油、奶渣、茶等。他們將主食用石磨磨成麪粉,用篩子去殼,用燒、烙、炒、烤、炸、煮、箜、貼等方式做主食;對副食的做法主要以煮、炒、箜爲主,對肉食的做法主要以燉、炒、烤爲主。他們自制豬膘肉、豬油茶、血腸、香腸和“甲都”(由60%的脆骨肉和40%的五花肉加酌料拌勻後裝入豬胃裏,放入火塘內的熱灰裏翻滾,掛在火炕上直至晾(燻)乾的只有普米地區纔有的特色美食)、“嚇打肉”(將拌好酌料的肉末倒入事先準備好的涼開水內攪拌而成,一人一碗,分而食之)、酥油茶、火腿、蘸水(辣椒蘸水)等美味佳餚。

建築文化

住房。九龍普米人喜歡聚族並沿河而居,同一氏族結成一個村子,多居住在沿河兩岸或半山區,四五十戶或七八戶聚居。多以三層“人”字架石木結構住房爲主,底層關牲畜、堆放雜物,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堆放糧食和牲畜草料;房屋下寬上窄,並隨高度增加而逐步內收;門設置在房屋正面,大門中間放置一個有角的綿羊頭骨或犛牛頭骨,越大越佳,大門前設有門樓。房屋窗子較小且置於避風方位,內寬外窄,便於防盜。房屋正房左邊設有一個按照東、西方向安裝的火塘。火塘內置一架鐵製 “三腳”(撐鍋器具)或三根用石頭雕鑿成的“7”字形、高30公分左右的鍋莊;火塘左邊爲主座,正上方放置一木製櫃(內畫有宗教圖案,稱爲“藏巴拉”,也叫火神龕,面前不能坐人,一年四季供奉有酥油、奶渣、水果、酒、糖果、糌粑、茶葉等供品,有的還在“藏巴拉”上點酥油燈)。臥室在火塘兩邊,火塘右邊靠牆處放置一排木製臺櫃(放置被褥),木製臺櫃上面的牆上設有一排木杆(掛放普通衣服);火塘左下方靠牆處放置一排木櫃,內放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

普米族聚居地

古碉。九龍普米人的碉房多建於寨子中間或寨子與寨子之間。外形爲30米左右、四角或八角的方柱體,形狀各異,高六至十層,碉基結實,碉體用片石砌成;砌藝精湛,棱角分明、牆面光潔、下寬上窄,並隨高度的增加而內收。碉樓每層皆有小巧的瞭望射擊孔,內寬外窄,作用大致與碉堡相同。古碉上幾層堆放糧食,中間幾層住人,下邊幾層儲存可直接食用的食物和刀、劍等武器。有的碉房與家庭住房連接在一起或建在視野開闊的山樑上或谷岔口。

達顧(普米住房大門)

水磨房。九龍普米仍將水磨房建在河邊或水流量較大的水溝邊,爲兩層,房內安裝石磨。上層放置石磨、糧鬥、磨盤,下層置依靠水流衝擊轉動的水車板。石磨由兩層磨扇構成,之間設有一起一伏的磨齒;糧鬥成錐狀,下方設有一小孔,小孔對準石磨的磨眼,糧鬥上栓有一根木棍,磨扇轉動時帶動木棍震動使糧食有序進入磨眼;磨盤爲方形,用於放置石磨,磨出的麪粉灑入其中。水磨的動力部分是立式衝擊式水車板,立軸與石磨上磨扇相連,流水衝動水輪帶動上石磨轉動;上、下磨扇中間裝有燕尾鐵立軸,下磨扇中間設有相應的空套;兩個磨扇結合以後,下磨扇固定不動,上磨扇繞軸轉動。

恰杜嘟(水磨)

民間舞蹈

九龍普米人的民間舞蹈,大體分爲宗教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兩大類。宗教性舞蹈主要是宗教活動過程中由宗教教職人員跳的一種舞蹈,即“牽吉”(跳神)。九龍普米人的宗教舞蹈,全是由男子來跳,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劍、鈴等器械,充分體現九龍普米人堅毅、勇猛的大無畏性格。但除宗教教職人員外,其餘的人是不能學習和跳宗教舞蹈的。

跳鍋莊是九龍普米人最主要的民間娛樂舞蹈,普遍具有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特點。唱調有對唱、齊唱、一領衆唱等形式,曲調豐富多彩,曲式較爲規整,通常由四樂句或兩個樂句上下構成,節奏鮮明,富有高原山區純樸古老的韻味。這種舞蹈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只要有一塊空地,少則三五人,多則數百人可進行。一般是傍晚時分在院內或場壩上跳鍋莊舞,跳時總在中間燃起一堆火,故稱之爲鍋莊舞,其中弦子舞(“杜哩哩”)最具有代表性。

八薪(普米宗教法器)

自然崇拜。九龍普米人認爲自然界中萬事萬物均有神靈在主宰,祭之則予福,反之則予禍。傳說,普米人在一次抵禦外族入侵的戰爭中,突然遇見一堆白石並以此擊退了入侵者;又傳說,普米祖先居住在青海大草原,出門狩獵時容易迷失方向,在草原上用白石做記號,標記回家的路。如今,普米人的住房屋頂兩側和房頂四角均放置有白石頭,祭祀用的燒香臺、祭祀臺大多用白石壘成。九龍普米人有祭山的習俗(山崇拜),其間要經過建燒香堆(祭場)、愛規解雩(卸掉不乾淨的東西)和攆山筋、燒香(平時燒素香,特殊時候燒葷香)等程序,祈求全寨子人人平安、家家豐收、六畜興旺,以敬山神的形式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如:擠奶、燒茶時首先敬山神等。

燒香堆(普米人祭山的祭場)

自然環境崇拜。舊社會,在愛規的組織下,以教義的形式把人心拴住,讓其老實做人。據說,如果本村寨的人勾結外族來偷搶本寨的人、財、物,一旦查出,由其兄長用麻繩將其勒死,且愛規不爲其開路。長期以來,九龍普米人將水神臺建在村寨附近有浸水且水剛剛浸出來的地方,方圓100米內不準砍樹、取石頭建房,更不準大小便;水神臺建好後,愛規立刻解雩並燒香敬水神。

鬼魂崇拜。九龍普米人的鬼魂崇拜形式主要有送鬼(病人經醫院治療後無好轉,請愛規或喇嘛打卦測算併到家中進行送鬼)、攆煞(人死後魂飛魄散,要分成若干魂魄,稱之爲“煞”;請愛規或喇嘛測算“煞”分散在何地並進行攆煞)、招魂(對象大多爲10歲以下的小孩子,由其母親進行)和攆鬼、收鬼(普米人生病經醫院治療後無好轉,請愛規或喇嘛打卦推算併到家中進行攆鬼、收鬼)幾種形式。

祖先崇拜。九龍普米人將祖先當作神崇拜,認爲祖先之靈是萬能的。它既可使六畜興旺,又可保各種農作物豐收;既可使後世子孫不病不痛,又可使他們無憂無愁。因此,他們通過直接祭祀死者和做道場超度祖靈等,求助於祖先之靈戰勝自然災害和遇到的困難。

此外,九龍普米愛規或喇嘛的法術主要有斷口嘴(念免災經)、算卦和咒語(愛規通過唸誦特殊咒語解除破傷風、婦女乳房疼痛、生瘡、咽喉痛等病痛)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