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菁清和梁实秋的爱情就是如此。梁实秋和韩菁清就是如此,两人初见便相谈甚欢,一发不可收拾。

1975年,在台湾地区,一段相差28岁的黄昏恋闹得满城风雨。这对恋情的当事人就是大师梁实秋和歌星韩菁清。

当时无数的报道都在指责韩菁清,这样一个在演艺圈过气的明星嫁给了文学大师,是对大师的亵渎。甚至梁实秋的学生还自发成立了“护师团”,坚决抵制这位新师母的入门。

当时的韩菁清只有43岁,而梁实秋已经71岁,并且韩菁清比他更富有。

韩菁清从小出生在富贵之家,生活上吃穿不愁,还多次获得歌曲,电影奖项,少年时,便已成名,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几十年。

那为何她会冒着被众人诋毁的风险,仍旧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大师梁实秋?因为她太了解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与其在乎世俗的声音,不如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01 初相识

两人相识源于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韩菁清的姨夫和远东公司很熟,带她去远东公司的时候,刚好碰到了梁实秋。

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美丽的韩菁清就抱着梁实秋编的大词典,于是最好的话题就有了。

当时,梁实秋问韩菁清,为何名字起的这么拗口,叫菁菁或者清清都挺好。

韩菁清当时把梁实秋看做长辈,一五一十说出了名字的出处。

她本命叫韩德荣,因为喜欢唱歌,原来的名字太男性化,于是取了艺名。在《诗经——唐风·杕杜》一句‘其叶菁菁里’,取了‘菁菁’两个字作为艺名。

不过,后来她发现,在歌星中用‘菁菁’两个字作艺名的人有好几个,于是改成菁清,而且加上了姓,成了韩菁清。

梁实秋在知道韩菁清居然知道《诗经》,大为惊喜,于是二人越谈越投机,从《诗经》到《孟子》,再到李清照、李商隐、李白、杜甫,韩菁清对这些人的经历、作品都能说得上来,并十分在行。

在当时的年代,作为一个歌星,能够懂得这么多古文的实在不多。梁实秋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其内心的喜悦让他辗转反侧,一夜难眠。

有些相遇,就是命中注定。梁实秋和韩菁清就是如此,两人初见便相谈甚欢,一发不可收拾。

02 相知相恋

韩菁清曾在自己的梳妆台玻璃上写道,“世间没有爱情”。可谁会想到,她最终依旧抛开所有,嫁给了爱情。

韩菁清为了让梁实秋真实的了解自己,给他写了第一封信,本意是劝梁实秋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没想到,这封信非但没有阻止住梁实秋,反而将他的情感闸门打开了。

在梁实秋回美国之前,他们彼此之间写了四十多封情书。

古人是因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以诉诸文字。而他们两个人天天见面,却依旧情书不断。全部情书都是亲手交给对方。

梁实秋曾在给韩菁清的信中说:“不要说是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也只好拥抱着往下跳。”

韩菁清被感动了,早已忘了她在梳妆台上写下的话语。

03 喜结连理

“我只是一个凡人——我有的是感情,除了感情以外我一无所有。我不想成佛!我不想成圣贤!我只想能永久永久和我的小娃相爱。人在爱中即是成仙成佛成圣贤!”

这是在所有人都反对梁实秋和韩菁清的婚姻时,梁实秋先生讲的。

1975 年5月9日,梁实秋与韩菁清举行了婚礼,新房设在韩菁清家。

因为韩菁清的确比梁教授有钱多了。她光是在台北就有好几套房子!而当时梁实秋在台北并无房产。

她俩是因为爱情而结婚,又不是为了世俗的名利。于是,在当天晚上,梁实秋就搬进了韩菁清的家里。

当晚还有一件趣事,因为高度近视的梁实秋不熟悉环境,不小心撞到了墙上,韩菁清立即上前将新郎抱起。梁实秋笑道:“这下你成‘举人’了。”

韩菁清也风趣地回答说:“你比我强,既是‘进士’ (谐音近视),又是‘状元’(谐音撞垣)。”两人相视大笑。

这才是真正的灵魂知己,你知我所言,我知你所意。

04

舒婷在《致豫树》中写道: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韩菁清和梁实秋的爱情就是如此。当舆论像洪水猛兽一般冲向他们的时候,他们紧握住对方的手,彼此坚定地站在一起。任何人和事都妄想分开他们。

韩菁清在给梁实秋写的回信中说道:“亲人,我不需要什么,我只要你在我的爱情中愉快而满足地生存许多许多年,我要你亲眼看到我的脸上慢慢地添了一条条的皱纹,我的牙一颗颗地慢慢地在摇,你仍然如初见我时一样好奇的目光虎视眈眈。那才是爱的真谛,对吗?”

他们两个人幸福地生活了13年,梁实秋于84岁时驾鹤西去。弥留之际,他拼尽全身力气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清清,我对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

从此,韩菁清寡居直到去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