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湖南湘潭123路公交车上,一名老人因坐过站要求停车。遭到拒绝后,老人与司机发生争吵,之后老人突然上前抢夺方向盘,司机随即一掌将老人打开并把车稳稳停住。公交公司已报警处理。

  以往处置道路交通事故时,大多只考虑道路设计、车辆故障、行车操作、车辆管理、司机身体疾病等方面的原因,有时也考虑司机心理状态,但简单归因于麻痹大意或侥幸心理,而这些心理因素往往无法预测和控制,事故自然不好预防

  要建物理和法理隔离网

  更要建过激情绪疏导防护网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链语境行为分析

  ■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急心理行为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大巴车坠入江中,15人遇难,举国关注。

  车辆打捞上岸后,经鉴定,排除因故障导致车辆失控的因素。事发时天气晴朗,事发路段平整,无坑洼及障碍物,行车视线良好,也排除了天气和路况因素。

  11月2日,车内黑匣子出水。监控视频显示,公交车坠江系乘客与驾驶员发生争执互殴所致。

  一、事故链语境行为分析

  

  根据公安机关综合前期调查走访情况和车辆内部视频监控,还原事发当时事故链,按照语境行为科学的理论对此进行语境行为分析。

  10月28日5时1分,公交公司早班车驾驶员冉某(男,42岁,万州区人)离家上班。据调查,冉某事发前几日生活轨迹、行为无异常。事发前一晚,驾驶员冉某与父母一起用餐,未饮酒,21时许回到自己房间,22时冉某在家中唱歌,精神情况正常。据报道,他与妻子的关系不好,最近几年,冉某都是一个人跟着父母一起生活。事发当天5时24分,冉某曾登录某K歌软件,演唱了一首《再回首》。其网络签名为“没事的时候唱唱歌可以缓解压力”(相关情境描述均据媒体报道,下同)。

  冉某出事当天是早班车司机,似乎一切行为正常,但他当天选择演唱《再回首》一事值得分析。这是一首伤感的情歌,任何人唱起来都会引发伤感。这首歌并不是当下流行歌曲,选择这首歌可能与他的心境有关,也许与他的婚恋状况有关。他与妻子的关系到底如何,也许只有当事双方知道。他有没有其他情感纠葛,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从他的网络签名可以看出,他还是背负压力的,因此,他才喜欢经常唱歌减压。作为42岁的男性,与妻子分居几年,是否有孩子?与孩子关系如何?目前媒体中没有相关消息,也许是因为大家不愿意打扰他的妻子。

  难道他的家庭婚姻状况与这起交通事故会有关吗?是的,根据语境行为科学的理论,任何行为都是在内外语境下发生的,只有了解内外语境才能理解、预测、控制行为,不然我们就难以理解他被乘客刘某激怒且还手,而没有应对好车辆突发状况这一行为,不能理解这一行为就不能预防和控制下一场类似灾难。虽然在这一事故中,冉某不负主要责任,但其行为仍然违反了《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涉嫌犯罪。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是一位有24年驾龄的老司机,自然知道双手离开方向盘多么危险,也应该知道如何紧急刹车。他开公交车已经6年,应该处理过很多行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但是从已公开视频看,这次他并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在刘某语言攻击他的数分钟内,他既没有减速靠边停车,也没有主动缓和与刘某的矛盾。相反,他被刘某的语言攻击激怒,失去了理智。

  他为什么会失去理性?这与他的内外语境密切相关。人们的内部语境包括情绪状态、态度、信念、生理状况等,他选择唱《再回首》这一行为及选择网络签名“没事的时候唱唱歌可以缓解压力”的行为证明,其内部语境是伤感、消极、充满压力的,这契合他与妻子分居的外部婚姻语境,也同他与父母、哥哥及侄儿住在80平方米的房子里的生活状况等外部家庭语境契合。

  9时35分,乘客刘某(女,48岁,万州人)在龙都广场四季花城站上车,其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壹号家居馆站。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驾驶员冉某提醒到站乘客下车,刘某未下车。车继续行驶,刘某发现车辆已过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

  在这个环节中,刘某显然是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清冉某的提示,我们没看到相关车载监控视频,不知道刘某为什么没有注意报站提醒,但可以推断出,她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力一定是被内部或外部语境吸引了,比如考虑问题、看手机、打电话等。她有什么内部语境,我们不得而知。据媒体报道,女乘客刘某在重庆万州区经营一家布艺馆,显然,她应该是到布艺馆工作,错过这一站后,就要到下一站下车后,步行返回,要绕路过桥了。这也许就是让她产生愤怒情绪及进行言语攻击的外部语境。

  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上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解释,甚至与刘某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相互有攻击性言语。

  目前,我们不知道他们在争吵什么,但可以推断一下他们的行为。刘某应该是希望司机能中途停一下,能够早点下车,不跑太远的冤枉路,而冉某一定是坚持原则拒绝中途停车下客。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是刘某先语言攻击冉某,冉某的负面心境在此刻被激发出语言还击的行为。在这种双方争吵的语境下,有经验的公交司机一般是尽量不与乘客发生语言冲突,缓解矛盾,好言相劝,或者干脆不接话,进行冷处理。遗憾的是,冉某卷入了语言冲突和语言攻击。也许,这种攻击与他的婚姻状况有关,假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婚姻,情绪就会比较稳定。

  在这短短五分钟内,车上的乘客是怎样反应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目前了解的是,没有乘客出来阻止这种影响驾驶安全的行为。这是目前的社会心态语境,也是宏观语境。

  如果这样的情境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或时下西方发达国家,也许会有人主动站出来,对涉事各方进行劝阻。在时下的国内,因种种原因,愿意站出来管闲事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人倾于扮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媒体评论提出,“雪崩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坐在社会这一辆车上,如果有人违规违法违反道德,我们视而不见,没有人站出来维护社会规则,社会的车子就会出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十分重要。只有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是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根本之道。古人云:“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

  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向冉某头部右侧。

  随着双方相互指责,特别是侮辱性语言的出现,内部语境很容易发生突变,让人大脑短路、情绪爆发,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刘某的行为明显是极度危险的违法犯罪行为,置公交车与其他人员的安全于不顾,为什么会有这一不理智行为?据报道,肇事女子刘某已离婚,也许她在婚姻生活中常有家庭暴力,也许她在生活中存在着负面外部语境,暴力和创伤会在人际间不断传递。从她的年龄判断,48岁的刘某可能已经进入更年期阶段,神经系统稳定性明显受激素变化的影响,很容易被激怒而失去理性。

  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挥拳击中刘某颈部。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格挡,抓住刘某右上臂。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冉某一边开车一边还击,显然是被愤怒情绪和本能反应控制了。愤怒情绪很容易激活大脑内部储存的创伤记忆网络,从而行为反应不再是理性的选择,而变成了自动的防御反应,这基本是内部语境决定的。因为刘某的第一次攻击显然是愤怒情绪引发的攻击行为,不会威胁到冉某的生命安全,但是,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冉某的回击十分用力,这又引发刘某的二次攻击,也只是打到冉某肩部。这次,冉某不仅仅是回避,而是再次放开右手进行格挡,并抓住了刘某右上臂。这些动作需要身体倾斜,重心明显偏离,方向盘在这一刻发生了大幅度偏转。

  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当冉某保护性往左侧急打方向盘时,车辆已经失去稳定性,由于车速较快,加上对面有红色小轿车驶来,冉某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失去和谐一致,完全处在本能性反应状态,而外部语境是大桥上的保护栏杆设计无法阻止车子高速撞击后冲出,悲剧于是发生了。

  二、人人都要学会管控愤怒

  语境行为科学(CBS)是把行为放到内外语境中进行分析的科学,是以一定的精度、广度和深度有效描述、预测和控制语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通过事故链语境行为分析,可以看到一些明显事实。

  1.婚姻家庭外部语境是事故行为的重要根源

  司机冉某处于分居状态,乘客刘某处于离婚状态,婚姻家庭语境相似,都是人到中年,婚姻并不幸福。可以说,他们曾经历过生活挫折,而愤怒情绪、语言暴力、身体暴力总会发生在不幸的家庭中,暴力造成的创伤记忆可能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被任何负性线索激活,这是创伤心理学中的“扳机效应”,谁会中枪是偶然的,但是有人扣动扳机是必然的。

  当今社会,很多家庭处于破裂状态,很多婚姻中存在暴力言行。预防突发事件,不仅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从法理上建立防护网,还需要加强驾驶室安全防护,从物理上建立起防护栏,更需要加强社会心理体系建设,建立心理保护层和疏导网。比如,公交公司对司机的管理需要有心理档案,了解其婚姻状态和情绪状态,对处在离异、分居、婚姻纠纷等状态的司机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司机处理好家庭矛盾和心理创伤。

  民政部门在办理离婚手续时,应该做一些调查,对离婚者应了解有无家庭暴力,有无心理创伤,对有心理创伤或家庭暴力者应该提供心理咨询或辅导。

  2.安全事故需要加强心理行为分析

  近期发生了多起乘客抢夺司机方向盘的事件。事后,乘客大多受到法律处罚,很少有人去分析司机在应对过程中存在的行为问题,司机似乎是无辜和无责的。其实不然,仅仅处罚不良乘客显然不够,因为不良乘客因为各种原因会层出不穷,靠法制教育难以有效预防和管控,或者事倍功半。在每一次类似事件发生后,如果对司机的言行态度或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发生的语境行为规律,改善管理,才能事半功倍。司机冉某如果此前能接受类似培训,知道如何有效应对乘客闹事,也许就可以避免这一悲剧。

  

  3.人人都要学会管控愤怒,避免大脑短路

  在诸多类似乘客攻击司机事件中,双方均存在不理性行为,导致愤怒情绪释放。当乘客与司机出现对立,双方都需要及时管理愤怒情绪。

  

  乘客为1元钱和司机争执不休,一位女侠出手了!

  发泄愤怒是情绪中枢本能的情绪反应,往往是在遇到威胁、遭受攻击、受到侮辱、自尊受伤等情况下引发的。愤怒时往往伴随言语和身体暴力攻击,特别是不善于沟通表达的极端内向者,有过创伤记忆的个体或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在愤怒时会采取极端行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曾发生过因1个西瓜导致3人死亡的案件,就是典型的愤怒导致激情杀人和自杀事件。在这起事件中,双方明显被愤怒情绪控制了,大脑出现“短路”,这是在愤怒的时候,大脑皮层下情绪中枢脱离大脑皮层抑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正常认知功能丧失,表现为本能的保护性或攻击性反应。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习控制愤怒情绪,也许你不惹别人,别人会惹你,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才是本事,能像韩信一样理性处理胯下之辱,才能避免因口舌之争导致事态失控。

  正如媒体所评论的,“生活中,情绪难免起伏,但须时刻谨记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秩序,理性、平和,多一些推己及人的宽容。不放任自己,不纵容他人,生活方能平安美好”。当我们上了一辆公交车,我们便与司机签署了安全协议,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司机。这时,我们要敬畏规则,没有谁是孤岛,没有旁观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遇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互相理解而不是憎恨,互相包容而不是纵容,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管理好愤怒,避免大脑“短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