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鄉村振興戰略是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鄉村是潮州的主體,鄉村興則潮州興,鄉村強則潮州強。面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潮州鄉村振興如何探索發力?鄉村振興戰略如何爲潮州的振興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詳見==》

【專題策劃】嚴亮

【專題統籌】廖奕文 陳榆

深秋傍晚,霞光漸褪,走進英塘村文化廣場,只見綠樹成蔭,池水如鏡,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鍛鍊,學生在籃球場上追逐,兒童在樂園滑梯上嬉戲,不時傳來幾聲大鑼鼓鼓聲。村民王大姐往池塘撒下一把魚料,成羣結隊的錦鯉像紅色的流水,迅速彙集到池邊搶食,看着魚兒在碧水中翻騰,滿滿的幸福在她的嘴角蔓延開來……

誰能想到,這裏曾經垃圾囤積、雜草叢生,豬舍工棚私搭亂建,池塘和溝渠淤積嚴重。近年來,英塘村針對歷史欠賬,編制《英塘村村莊整治規劃》,黨員幹部風雨無阻,帶頭大力推進全村“六亂”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從“垃圾圍村”到美麗鄉村,英塘村是怎麼做到的?近日,南方+記者走進英塘村,探尋英塘鄉村振興之路。

黨員帶頭破冰,從“垃圾圍村”到美麗鄉村

英塘村位於潮州市楓溪區東南面,潮汕公路兩側,全村現有戶籍人口2719人,常駐人口3250人。村裏民營經濟較爲發達,村民人均收入較高,和楓溪許多村莊相比,英塘村的產業多樣性,包括陶瓷、羽絨、鞋業加工、廢品回收等企業遍地開花。

然而,隨着羣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的發展,生產生活垃圾逐步增多,加之部分羣衆將垃圾亂堆亂放,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不容樂觀。“垃圾圍村”一度成爲該村的頑疾。

“鄉村要振興,環衛得先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理豐認爲,英塘整村整治,單靠宣傳和村幹部發動羣衆愛護環境,效果並不理想。這位年近6旬的老黨員親自上陣,帶領村裏黨員走上村頭巷尾,清掃道路、剷除雜草、清理溝渠……黨員的示範帶頭作用很快顯現出來,羣衆紛紛支持和配合,垃圾亂堆亂放現象大爲改觀。

同時,藉着“中央環保督察”和潮州“六城同創治六亂”的東風,英塘村率先啓動“治六亂”行動,制定“一條一塊”爲重點的整治方案,以田墘池周邊區域爲“塊”、雲英路爲“條”,條塊結合,以點帶面。整治過程中,黨員幹部帶頭先拆,大力推進全村“六亂”整治工作的開展。同時大力開展宣傳工作,通過橫幅、宣傳欄以及向村民、鋪戶發放《一封信》,動員村民自覺參與到整治工作中。

據統計,“一條一塊”共45個豬舍、拆除門口前池區域違建約40宗,對池塘區域約3000多平方米進行清淤,自開展整治工作以來,共出動工作人員近800人次,出動器械500多車次、拆除違章搭建及廣告牌230多處,清運各類違章搭建物及垃圾共4000多噸。

隨着拆建並舉,健身廣場、老人活動中心、籃球場、兒童樂園等公共空間相繼落成,羣衆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節節攀升。“這些魚就像自己的寵物一樣,有感情。”王大姐家住英塘村門口池邊,她說,如今家門口就是公園,這裏成爲全村乃至周邊村莊的休閒散步之地,閒暇之餘喂喂魚成爲了她最幸福的時刻。

穀子換種子,大鑼鼓鑄起“英塘魂”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

在英塘村,最讓人人津津樂道的是英塘鑼鼓隊。在潮州坊間,一直流傳這麼一句話——英塘百樣無,只有鑼鼓和鵝毛。鑼鼓還排在第一位,可見鑼鼓對英塘的意義不一般,追溯英塘村鑼鼓隊的歷史,最早可至解放前。

“英塘鑼鼓隊傳承至今已有七十載”英塘鑼鼓隊第六代司鼓王茂標拿出一本手抄的《英塘鑼鼓隊歷史簡介》向記者介紹,1948年,英塘鑼鼓隊聘請潮州大鑼鼓名師許裕興爲第一屆學員王映明等人授藝,在許裕興的精心輔導下,王映明等人得到他親傳的潮州大鑼鼓古典曲牌《六國封相》、《三關》、《拋漁》、《擲釵》、《二板套》、《雙咬鵝》、《四出聯》等。後由王映明一代一代相傳,今年4月開始招收第十三代學員。

王茂標說,當時請許裕興來傳藝不付錢,只付穀子,酬勞相當於當時一個四口之家幾個月的口糧。不過,穀子換來的是文化的種子、精神的糧食。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下,英塘鑼鼓隊頻頻在重要場合露臉,還代表廣東省參加“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並捧回豐收獎。

一直以來,英塘鑼鼓隊得到了村委會、村民和企業家的大力支持和擁護,對村民而言,鑼鼓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英塘鑼鼓隊每五至六年重新培養一屆鑼鼓新學員,利用暑期進行培訓,準備服務於傳統節日鑼鼓出遊慶典活動。

“不論男女,不論老幼,只要有興趣都可以參加培訓班”王茂標介紹說,英塘鑼鼓隊還是潮州大鑼鼓打破性別束縛的先行者,從1995年起,英塘鑼鼓隊接收女徒弟,她們在巡遊活動中閃亮登場後,潮州市不少鑼鼓隊紛紛效仿。

“鼓槌對鼓手來說是什麼?”採訪的時候,記者隨口一問,王茂標竟然從車裏掏出一對鼓槌,古代的俠士劍不離身,對他而言,鼓槌就是他的“劍”。

【特寫】紫凝軒——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來到英塘就不得不去紫凝軒走一趟。”採訪過程中,得知“潮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楓溪區黨員教育基地”就在村裏,記者走訪了紫凝軒書齋,拜訪了革命後代王武平。

紫凝軒書齋位於潮州市楓溪區英塘村,始建於明末清初,坐西向東,佔地面積爲1150平方米,灰瓦平房結構,是潮州抗日遊擊隊員王炳榮及其族內宗親居住場所。

王武平翻開珍貴資料向記者介紹,1939年8月,彼時的紫凝軒書齋因所在地形可退可守,被潮汕青年抗日遊擊隊、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韓江縱隊一支隊當成地下活動點和祕密聯絡處,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潮州解放,在抗日鬥爭、解放戰爭平原活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年,李亮、王炳榮等抗日遊擊隊員在此周密部署,活捉日軍伍長加藤始助,大大提升了游擊隊的抗戰士氣,激發了廣大羣衆的鬥爭情緒。游擊隊在這一帶的活動幾乎每次都有英塘羣衆參加,形成了魚水關係。

王武平說,紫凝軒修繕開放至今,來參觀學習的隊伍陸陸續續一直有,至少有上千名黨員過來參觀學習。他認爲紫凝軒就是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希望來過的黨員幹部們,都能激活 “紅色細胞”,繼承和發揚先烈們的愛黨、愛國、愛家鄉情懷,腳踏實地,做給羣衆看,帶着羣衆幹,當好鄉村振興的先鋒隊、排頭兵。

【記者】鄭淼鑫

【通訊員】祝宗輝 王楷

【作者】 鄭淼鑫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