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不

1、书写小楷时,执笔不宜过高

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

2、书写小楷,不宜过于紧张

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务求笔力从腕中来,则点画自然沉劲而不飘浮。

3、书写小楷,不宜高悬手腕

因为小楷每字亦只有二三分见方,笔势有限,另一方面,小楷沉着端重,用笔精致细到,要悬肘作小楷,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很难于控制和驾驭,故初学小楷,不宜高悬手腕,晋以前人作小楷时常席地而坐,无所凭藉,悬腕书之,笔力十分可观。故前人主张作小楷亦当悬腕。如写稍大一点的小楷(约每字二公分见方)亦可用枕腕的方法,如写极细小字,(每字半公分见方),则可用着腕之法,即腕部贴着桌面,但也不能贴死,只动指不动腕,反使笔机凝滞。

4、书写小楷,不宜靠在桌上

眼睛与纸面不可紧逼贴视,当保持在一尺左右,两肘宜开,以左手按在纸上,然后静作小楷,正确的姿势不但能有助于保持体力和护养眼力,同时亦能更好地发挥书写时的艺术效果。要能真正圆熟地掌握用笔技巧,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写多体味,开始时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之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到得此时,便无事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

5、书写小楷,执笔不宜过紧

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

再说应该的写法:

一、工具的选择

有人说“善书者不择笔”,其实这有一定的片面性。选择合适的工具,一能使我们在临帖时更贴近古人的原始书写状态,二能使我们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小楷用笔也是一样。

笔选择硬毫或兼毫,笔肚丰而笔锋健:笔肚丰,贮墨多,就不会频繁沾墨而影响笔势的流畅和书写的速度;笔锋健,就能提得起,按得下,随倒随起,干净得落。冯班《钝吟书要》中说:“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就是说用笔要干净,不臃肿,不龌龊,而这跟笔锋有很大的关系。

纸以熟宣为主,因为它吸墨慢,有利于表现小楷的棱侧;写古拙风格的可以半生熟。当然生宣也可以写小楷,但对笔墨的要求较高。说到墨,以不粘纸为要,太浓滞笔,太淡伤神。至于砚,简单一些,干净,不含污秽就可以了。总而言之:作小楷,笔宜尖不宜秃,墨宜浓不宜淡,纸宜熟不宜生,砚宜净不宜脏。

二、取法的选择

我们知道,小楷的发展有两条脉络:一个是经书,一个是名家法帖。前者不宜初学,因为那是经生所书,以抄经为目的,以速度为要求,笔法相对简单一些,尽管它们有着书法的“原生态”。而后者有一个“雅化”的过程,从用笔和结构都成熟了很多。

至于选择哪种法帖,主要看各人的喜好。但一个原则,不要选择个性强烈的书风,因为它们一般具有排它性或习惯性的用笔,在我们的后续学习中,会跟其它书风不兼容。明清、元小楷都可以入门,由此而上溯魏晋,魏晋是一个绕不过的弯,“书不入晋终下品”,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横向或纵向,增加或篆或行,或写经或墓志之类的趣味,由约而博,慢慢写出自己的面目。

三、增加书写的灵动性

小楷最怕“上下齐平、前后一等、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所以就要增加它的书写性、灵动性。有几个方面可以一试:

1、提高书写速度

我们知道,小字一如大字笔画要精到,以端庄沉着为主,但如果以慢速来书写,可能就会显得笨,显得拘。《汉溪书法通解》里就说:“真书过迟,难求生活。”。慢可以写得很静,但也可能过静,没有精神。我们可以在熟练的基础上,在不丧失精到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书写速度。不过也别总是快,狂风骤雨般的激情,您得写草书。

2、势的连贯

一个是字内的连贯,就是笔画和笔画之间要有呼应。上一个笔画的收笔就是下一个笔画的起笔,这里有个空中的动作,使得笔断而意连,形离而势贯。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说:“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孙过庭《书谱》也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这个使转就是血脉的流动,这脉络一通,字就动起来,活起来。启功先生也说过:“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所以也可以借鉴一下行书的笔意。

另一个是字外的连贯。通过上下字的大小、奇正、虚实、疏密等变化来增加整行的流动性。看魏晋或明清的小楷,经常运用上缩下伸,上奇下正等方法来进行变化,因字赋形,因时适变,达到行云流水般的灵动。包世臣《艺舟双楫》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就是一种变化中求和谐,于错落中求流贯的效果。

3.结构的调整

前面说过“大字难于紧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除了宽绰外,小楷在结构上也有不少的处理方法:如错位: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两部分作位置或角度的挪动,达到似奇反正的效果;又如强化对比,上面疏一点,下边密一点,左撇短一点,捺再拉长一下,分割出不同的空间,造成远势;又如简省一下笔画,以点代横或竖等,点在小楷用得比较多,变化也很多,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感觉。

4.章法上

小楷的章法跟大字一样有三种: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现在对形式的翻新,手段越来越多,多看作品集,多尝试,就会学到更多的章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