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美,閱然指上

  圖書君在北京(40°N,116°′E)向您問好!

  ▲港珠澳大橋

  10月24日,自09年開始正式建造歷時多年完成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大橋的建設是建築師們克服諸多技術難題,經過巧妙設計最終完成的。但是你們知道嗎?有一種橋沒有工程師繪製藍圖,沒有建築工人揮汗如雨,不用一根鋼筋,不花一點水泥,甚至早在人類學會架橋以前它就形成了,這就是形形色色的天生橋。世界各地的天生橋形態各異,冥冥之中,彷彿有種聯繫讓它們雖遠隔千里,卻心有靈犀。

  壹

  天生橋是如何被創造的?

  天生橋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地質奇觀。天生橋有的由花崗岩張性裂隙發育而成,有的是喀斯特地貌的岩石垮塌而成,也有的是片麻岩被沖蝕而成。一般來說,天生橋的形成過程並不複雜。地下河流或海浪長期侵蝕岩層,導致岩石被侵蝕,岩石下部一點點垮塌形成空洞,天生橋便初具雛形。此後,由於地殼隆升或侵蝕的繼續,“橋體”的輪廓越來越明顯,最初的空洞也被水流沖刷得越來越通透,原來的巖洞頂端便成了“橋面”,巖洞空洞部分逐漸變成“橋洞”。一座天生橋就這樣在滄桑歲月中誕生了。

  貳

  友好的大象:中國象鼻山VS.法國象鼻山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灕江邊有一座玲瓏袖珍的小山,高僅50米,佔地不過百米見方,卻聞名世界,這就是象鼻山。象鼻山由3 億多年前海底沉積的石灰岩構成,灕江經過一萬多年的努力沖刷,在象鼻山東麓溶蝕出一個9.5米寬、12米高、東西通透的水月洞。江水穿洞流過,山洞如明月浮於水面之上。從側面看去,像一頭巨象站在灕江邊,長長的鼻子伸進江水,汲水而飲。象鼻山地處桂林市中心,自古以來就是桂林的象徵,“象鼻”內側的洞壁上還佈滿了歷代摩崖石刻。通常,灕江的水位剛好處於巖洞底部,隨着水位的變化,巖洞露出的多少也會發生變化,所以, 洞內的水位線也就成爲記錄灕江洪水高程的指標。

  ▲在遍佈着喀斯特山巒的桂林有一頭“石象”,灕江的水波溫柔細膩,“石象”顯得圓潤秀美

  無獨有偶,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座有名的“象鼻山”,它位於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埃特勒塔。中國的“象鼻山”臨江,法國的“象鼻山”則臨海。諾曼底的砂岩海岸正對着英吉利海峽,長期受到海浪運動的作用,侵蝕、撞擊和共振造成海岸上的崖壁發生局部脫落,從而形成“象鼻山”。最有趣的是,法國的“象鼻山”一共有三座,可謂是“一家子”——“公象”“母象”和“小象”。

  ▲在曲折的法國諾曼底海岸,也有着幾頭“石象”,這“一家三口”正悠閒地汲水。這就是法國的“象鼻山”,一處非常獨特的海蝕地貌

  不管是中國的象鼻山還是法國的象鼻山,其實本質都是一種“天生橋”,只是沒有得到“橋”的名稱而已。有意思的是,法國的埃特勒塔和中國的桂林結爲姐妹城市,正是出於這兩處象鼻山的緣故。橫跨千山萬水,兩處無比神似的天生橋從此“握起了雙手”。

  叄

  演變活教材:皮爾斯巖VS.“倫敦橋”

  只要侵蝕不停止,天生橋的發育就會繼續下去,“橋洞”越來越大,“橋墩”也會越來越高,總有一天“橋”會垮掉。有一些天生橋,已經非常遺憾地“壽終正寢”,儼然成爲天生橋演變的“活教材”。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斯佩半島上,老遠就能見着一塊巍峨的岩石拔出海面,傲然聳立,這就是皮爾斯巖。經過4億年左右的沖刷侵蝕,它的石灰岩體堅挺陡峭,好像一艘軍艦正在海岬搶灘登陸,而其長433米、寬90米、高88米的巨大體量,已遠遠超過最大的航空母艦。當大潮退去,巨巖完全露出海面,人們甚至可以沿着海灘走到皮爾斯巖腳下,觸摸嶙峋的巖體和鑲嵌其上的生物化石。

  ▲160 多年前,加拿大皮爾斯巖的一個孔洞塌陷,只餘另一個圓拱,供人猜想它當年的模樣

  魁北克省是法語區,“皮爾斯”一詞在法語中有“穿孔”的意思。曾經,海浪在石灰岩巨石上“掏出”兩個直徑10餘米的孔洞,形成雙拱天生橋。可惜的是,1845年6月, 皮爾斯巖的一個孔洞發生了坍塌。現在的皮爾斯巖只剩下一個“橋孔”,變成了“獨眼龍”。

  與皮爾斯巖相比,位於澳大利亞坎貝爾港國家公園的“倫敦橋”,則有很多人親眼目睹了它的變化。在得名“倫敦橋”時,它以神奇的“雙聯跨”而聞名,三個“橋墩”之間由兩個“橋拱”連接,就像一座棧橋碼頭一樣伸入大海。從側面看,海中的兩個“橋墩”非常厚實,橋面平直,還真有幾分泰晤士河上倫敦橋雙塔連兩岸的樣子。

  ▲20多年前澳大利亞的“倫敦橋”,雙拱尚存,還真有幾分泰晤士河倫敦橋的神采

  ▲經歷了1990年的垮塌事件,“倫敦橋”只剩一個日益脆弱的“單拱”,成爲“倫敦拱門”

  “倫敦橋”是典型的海蝕型天生橋,海浪不斷侵蝕岸邊的岩石,在岩石基部“掏出”洞穴。可是坎貝爾港的風浪很大,岩石被侵蝕的速度很快,天生橋就在人們眼前走完了它的“發育週期”。這個悲劇發生在1990年,由於“橋洞”被侵蝕得越來越嚴重,實在無法支撐“橋面”岩石的重量,靠近海岸的“橋拱”發生了崩塌,從此伸向大海的棧橋被割斷了與海岸的聯繫。當時甚至還有部分遊客被困在橋上,靠直升機才把他們營救出來。

  如今,“倫敦橋”殘存的一個“橋拱”孤懸海外,形單影隻,考慮到這個“橋拱”岩石的“健康程度”和維多利亞海岸的劇烈風浪,要想再次見證天生橋“發育”的最後階段,看來是爲時不遠了。

  肆

  石灰岩橋:高屯天生橋VS,美國石橋

  我國貴州省黎平縣的高屯天生橋有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天生橋,這座石灰岩橋橋身長達350米,橋拱寬近100米,跨度最長處約119米。要知道趙州橋的寬度還不到10米,跨度不到40米。高屯天生橋四周是清秀的喀斯特山嶺和寧靜的水稻田。“橋身”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砂岩和頁岩,呈青黛色,就像一條巨大的黑龍橫臥在江面上。清澈的江水靜靜流淌,隨着河牀不斷向下侵蝕,天生橋的高度也會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浸泡在河水裏的“橋墩”也在悄無聲息地被侵蝕着,天生橋的跨度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增加。

  ▲高屯天生橋身處崇山峻嶺之中,至今沒有一張照片能很好地表現它的全貌

  高屯天生橋“養在深閨人未識”,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天生橋卻早已揚名立萬:被列入《美國國家歷史地標名錄》;號稱“北美兩大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還是獨立宣言起草人傑斐遜慧眼識珠,從英國國王手中買來的私人度假地。別的天生橋都是以其所在地命名,而這座位於弗吉尼亞州西部峽谷的天生橋,卻讓它所在的小鎮因它得名“石橋鎮”。

  ▲弗吉尼亞州的天生橋所在的地貌和高屯天生橋相似,前者已有數百年的盛名。今天,石橋上的高速公路並沒有破壞這裏的生態,人們還和當年的傑斐遜一樣,享受着綠色而靜謐的自然

  弗吉尼亞州的天生橋正好將兩邊的懸崖連接在一起。同高屯天生橋類似,這一帶的岩石主要以石灰岩爲主。因爲石灰岩層理呈水平狀,當多年來山崖基部的岩石被水流掏空後,石橋頂部依然如樓板一樣巍然不動。當年人們在修建公路時因要跨越這個峽谷,經勘查後發現天生橋足夠結實,於是直接讓公路從“橋上”通過,省了一筆修高架橋的費用。弗吉尼亞州的天生橋高66米,跨度27米,從峽谷下方看顯得高而窄,像一個典雅的拱門,小徑旁流淌着潺潺的溪水,從橋下走過,真像是要步入一個桃花源。

  

  又到了問答時間

  文章中滿滿的知識點你記得多少?

  答案明天會在留言區公佈哦~

  1.下面哪一個選項不是天生橋的形成原因

  A. 花崗岩張性裂隙發育而成

  B.地殼運動導致石灰岩斷裂形成

  C.喀斯特地貌的岩石垮塌而成

  D.片麻岩被沖蝕而成

  2.下面哪一個選項是海蝕型天生橋?

  A.桂林象鼻山

  B.高屯天生橋

  C.澳大利亞“倫敦橋”

  D.加利福尼亞天生橋

  3.下面哪一個說法是錯誤的

  A.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橋是我國的高屯天生橋

  B.天生橋可能會因爲侵蝕不斷加劇的原因斷裂

  C.天生橋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地質奇觀

  D.澳大利亞的“倫敦橋”是世界上最爲堅固的天生橋

   開獎時間 上期欄目的獲獎人員如下: @黃允之 @ 貓吥唁喵吥語 @WINNI

  請儘快在後臺回覆您的微信ID+收件人+聯繫方式+郵寄地址

  圖書君將盡快把獎品郵寄到您的手中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圖書君互動

  

  可以談談

  對於本篇文章的感受~

  你還知道什麼地質奇觀?

  你想在欄目中看到什麼內容?

  只要你想說的都可以在留言區告訴圖書君~

  點贊量最高的3位朋友將獲得圖書君提供的精美圖書

  

  機會多多,快留言參與吧!

  

  點擊瞭解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一場秋雨一場寒,你開始穿秋褲了嗎?》

  《愛笑的人,皺紋反而會多?》

  《牙膏、牙刷、牙籤、牙線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

  《這些千奇百怪的三角洲是怎麼形成的》

  

  編輯、排版|congqian啊

  長按關注圖書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