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編輯:

  張亞楠(2017級)經濟與管理學院

  劉 琛(2018級)機械工程學院

  孫世龍(2018級)大數據學院

  趙海龍(2015級)藝術學院

  “我老實跟你說吧,

  我真的很討厭走路的時候

  被你們這些校園媒體記者

  突然攔下來問各種各樣的問題

  或者拿着單反對着我的臉拍,

  更不能接受要我做奇怪的動作。”

  “我也不喜歡。”

  細細想來,剛來大學,進了青媒,似乎一切美好的事情都與我無緣了。

  我很羨慕舍友可以在週末睡到自然醒,也很羨慕他們可以在空閒時間開黑打王者,更羨慕他們過着高中老師嘴裏的那種極樂生活……

  然而,我……

  每次外出採訪,準備了大大小小好幾十個問題,還沒張嘴就被懟了回來

  “我沒有什麼煽情的故事或者有趣的段子,你別採訪我了。”

  “我真的很煩你們啊,每次着急有事就會被你們攔下。”

  每次在辦公室裏冒着被鎖在宿舍外的風險而趕出來的推送,在別人眼裏似乎也並不是那麼重要

  “你做的微信閱讀量怎麼這麼低?”

  ”現在人家連營銷號都沒興趣看,怎麼會看你一個校園公衆號的東西?”

  每次在辦公室裏熬夜趕出來的視頻,在別人眼裏,也僅僅是一個視頻而已

  “你空間轉的那個視頻好像也沒多少人看耶。”

  “你看那個字幕裏有一個錯別字,那麼沒文化還是回小學重新念一遍吧。”

  每一次絞盡腦汁寫出的稿子,被副部畫了一個又一個圈

  “篇幅太短了吧,再長點。”

  “這句話不行,換一種敘述方式。”

  “這個字錯了,還有這個標點。”

  我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不是隻是一場自己的狂歡。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校園媒體接受着一次又一次落敗。

  曾經,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寫出過多少稿子,採訪過幾位保研學長/學姐,而現在,我只能低着頭聽別人談論某某大V的10萬+。

  似乎對於每一個媒體人而言,10萬+是可以讓他們奮鬥終生的東西。

  “追熱點,搶熱門,時間就是一切,速度決定成敗!”

  是不是真的只有10萬+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

  我記得每年運動會時是全校土豪的聚會。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人羣裏搶位的,每一個都身懷絕技。

  “我記得當年運動會的時候,我守着沙坑坐了一天,內存卡都滿了,如果不是比賽結束,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坐了多久。”

  “爲了能拍清楚啦啦操,提前好幾天看了天氣預報,風向,風力,就怕當天沒有拍到自己想要的素材。”

  細細想來,其實自己還是很喜歡這行的。

  “我不怕閱讀量低,就是怕堅持不下去。”

  “其實,我最難過的時候不是寫不出來稿子,而是看到幹事們的退部申請,因爲內心會有自責感。”

  每次自己的作品被推送後,就會盯着下面的數字,隔幾分鐘就會刷一下,看看最新閱讀量或點贊量。

  有一條新的留言,恨不得馬上進去後臺互動回覆。

  一個4000+的微信,感覺食堂大媽都在衝自己微笑。

  一條真心的誇獎,就是讓自己一直走下去的動力。

  做了那麼多,其實還是蠻幸福的。

  

  也許從某種意義而言,“學生記者”並不是記者。

  百度百科說:記者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行業。

  學生記者是什麼呢?

  他是一種興趣的表現形式

  是一種夢想的實現方式

  也是一種敢於擔當的架式

   爲什麼堅持?

  “因爲想要接觸更多的人,採訪更多優秀的人,像他們學習,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另外,鍛鍊自己的說話技巧,文字功底。鍛鍊自己與人交流的能力。”

  ——郭小宇

  “因爲我喜歡形形色色的人,想要知道他們的故事,想要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去正切的感同身受。嗯,其實就是想讓大家都認識這些有趣的人,也想讓大家認識我。”

  ——任婧

  “小時候看到電視上許多記者在一線,戰地記者,社會記者,曾經別人的願望是做老師,我的願望是成爲一名記者,大一選擇了做記者,寫稿,拍照,採訪,我能夠大膽的與別人交流。學長學姐告訴我,作爲新聞人,我們要做好熬夜寫稿子的準備,曾經寫一篇稿子到半夜三點,電腦突然沒電關機了,哭過之後重新寫,雖然很累很累,但是當看到自己的稿子發佈,自己的名字在平臺出現,心裏只有感動。大一時沒有帶電腦,於是我第一次去了網吧,在網吧裏寫稿,周圍的人都在玩遊戲,感覺自己是網吧裏的一股清流。哈哈哈哈哈哈!感謝‘記者’的身份,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了規劃,大學這不到三年的時間,除了上課,幾乎都在寫稿中度過,現在有了一羣和我一樣愛好的小夥伴,我們一起成爲學校裏新聞的傳播者。”

  ——李書陽

  “因爲,可以見到很多平時見不到的人,認識很多很不一樣的人,見到很多不一樣的世界。”

  ——楊竹馨

  “或許是看到推送有一個還不錯的閱讀量時心裏的那份激動,內容被誇讚時的小驕傲。但我想,還是每一個在媒體方面幫助過我的學長學姐、同伴,是通過青媒認識的這些可愛的朋友們,我喜歡這裏。”

  ——慄心怡

  “可能是一種信仰吧哈哈哈。從來完全沒接觸過這個東西,然後進入這個領域之後受到了很多教導。雖然經歷過痛苦,但自己慢慢的喜歡上了它,願意爲之付出努力。又發現這條路其實可以越走越遠,可以結交很多很多的朋友,也可以用在這方面的知識去幫助別人,自己也從一個輕浮,急躁的人變得很低調,很溫柔。哈哈哈做記者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呢(雖然以我的水平還達不到記者吧),一點最重要的吧,這裏帶給了我理想,使我現在每天都很充實。”

  ——李小凱

  “接觸一年多以來,充裕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也給自己提升了一項新的技能,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因爲取材的需要,關注了很多媒體,從中不僅獲得了某些知識,瞭解了熱事動態,更獲得了許多有意思的內容。漸漸的,關注的東西多了,瞭解的層面也更加豐富。在平常的學習中,也能得以體現!同時,大學是一個注重與人溝通交流的地方,在面對選題的時候,與更多有想法,有才華的人接觸,大家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見解,面對問題的討論,給我帶來很多的融洽,同時,也給自己做推文時提供了新思路,能抓住東西,能寫東西,能分享東西!”

  ——呂德雲

  “這一路中,真的很累!當所有的壓力撲面而來的時候,當你身邊的人慢慢都比你優秀的時候!真的會感覺到絕望!但是這正是在這樣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我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而且是很多能力,怎麼提高效率,怎麼和他人相處,怎麼理解不同的人,在不斷的成長中,我看到了那些優秀的學姐學長的經歷,也得到了他們最無私的幫助,在這過程中,更是讓我感受到了和朋友一起奮鬥的過程,讓我收穫了友誼。”

  ——張亞楠

  “其實,學生記者這四個簡簡單單的字眼,代表了一份責任,一份擔當,既已做出選擇,再苦再難,自己都不會輕言放棄。更何況還有那樣一羣可愛的人們陪着自己一同前行,向着共同的目標,一起前行,此間的幸福感遠遠超出所受的苦與累。當初被竹馬吸引,成爲學生記者,是一個偶然,但堅持下去,卻是必然。更何況,自己在學生記者這個羣體裏,找到了歸屬感,找到了自我,活出了自己的價值,在大學裏纔不會沉淪,這個身份,永遠在激勵自己,奮勇前行,每當想放棄的時候,心底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張靜

  我們曾經一邊喫外賣一邊剪視頻,一起被門衛大叔鎖在宿舍門外,一起備戰期末考試甚至考研。寢室之外,它是我們在大學的第二個家。

  當初的熱情終是要歸於平淡

  自己的選擇必將負責到底

  退圈只是牢騷,玩笑不可當真

  裝着一份情懷,爲了一個約定。每個在校園媒體工作的校媒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曾熬夜趕稿、早起拍片,都曾爲了一個選題焦頭爛額,都曾接到十分棘手的臨時任務。

  這些未必會呈現在大衆面前,但是總有人都將這一切看在眼裏。

  今晚,青媒全體成員

  向所有奮戰在媒體一線的記者致敬

  

  我是鍾小北

  一個還在熬夜奮戰的小編

  

  QQ:3113074598

  微博:@中北大學青年媒體中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