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實中坦克往往採用合金裝甲,例如二戰日軍坦克標準裝甲板就是鎳鉻合金,另外還加上表面滲碳技術加以硬化,就算裝甲厚度在火炮的穿甲指數內,但是防禦炮彈的能力提升了不少,也不一定能夠擊穿。二戰後反坦克炮與坦克的對抗仍然在繼續,不過因爲技術的提升,拖曳式反坦克炮已經很難生存,坦克本身成爲反坦克的重要手段,但是甲與彈的對抗仍然在繼續,哪怕是當今複合裝甲發展如此迅猛,要想成功擊穿另一輛坦克,同樣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

反坦克炮與坦克這對冤家,曾在二戰中進行了激烈的交鋒,研製更強穿甲能力的火炮一直是設計師追求的目標,然而即使是火炮的穿甲能力達到某一數值,在實戰中也很難保持較高的擊穿率,這又是爲什麼呢?
對於一款反坦克炮而言,它的首要作用是擊穿裝甲,人們常常通過測試,確定該炮在特定距離上對不同角度放置的裝甲板穿透能力如何,這個標準往往也會造成一些誤區。
最主要的就是常用的測試裝甲板都是均質鋼裝甲,也有少量使用鎳鉻合金裝甲板等其他材料,對於依靠動能起到貫穿效果的炮彈而言,命中不同硬度的目標,穿甲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對均質鋼裝甲的穿透力只能是一個相對中肯的參考。
現實中坦克往往採用合金裝甲,例如二戰日軍坦克標準裝甲板就是鎳鉻合金,另外還加上表面滲碳技術加以硬化,就算裝甲厚度在火炮的穿甲指數內,但是防禦炮彈的能力提升了不少,也不一定能夠擊穿。
炮彈種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一般來說衡量一款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都是以發射最好的穿甲彈測得的數據,但是現實中並非如此,因爲火炮配備的彈種很多,如二戰德軍最好的彈藥就是鎢芯穿甲彈,另外也有常規被帽穿甲彈等,這些炮彈的穿甲能力就降低了一個檔次了。
當然,火炮的穿甲能力還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火炮口徑的大小,炮彈結構比例的不同等,有的火炮炮彈發射後動能衰減嚴重,例如曾經日軍裝備的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發射穿甲彈時1000米距離上只有可憐的8毫米穿甲能力,動能衰減已經嚴重到難以接受的地步。
正如前文所說,坦克爲了提升防禦力,往往採用合金裝甲,而且使用特殊工藝改善其軟硬結構,使其在受到穿甲彈打擊時有一定的緩衝,提升跳彈的概率,降低穿透率。這種裝甲結構發展至今,已經成爲複合裝甲這種複雜的結構。
另外裝甲板傾斜佈置,也會對穿甲彈造成很大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二戰蘇軍T-34中型坦克,傾斜佈置的好處,就是以更薄的裝甲滿足了更強的防禦要求;再加上實戰中,反坦克炮並非每次都是正面面對敵人,基本上都是以一定的斜角展開攻擊,穿甲彈在穿透裝甲板的時候,實際穿透的距離要高於裝甲板的厚度,有些威力不足的炮彈就沒法走完這個過程。
這種例子在實戰中比比皆是,就算是號稱二戰最強的88炮也同樣有失手的時候,法蘭西戰役期間,就有幾輛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從它的炮口下死裏逃生,當然這跟坦克本身前裝甲厚重也不無關係。
總之在允許的範圍內,既提高坦克的裝甲厚度,又增加裝甲佈置的傾斜角度,總是不會錯的,放在今天也同樣可行。
總的來說反坦克炮要想擊穿坦克,受到的影響因素還是很多的,所以戰場上雙方都會極力追求絕對的火力碾壓,如果37毫米反坦克炮會有很大概率難以擊穿,那麼就用威力提升數倍的75毫米炮來解決問題,總之都是爲了打倒對手。
二戰後反坦克炮與坦克的對抗仍然在繼續,不過因爲技術的提升,拖曳式反坦克炮已經很難生存,坦克本身成爲反坦克的重要手段,但是甲與彈的對抗仍然在繼續,哪怕是當今複合裝甲發展如此迅猛,要想成功擊穿另一輛坦克,同樣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