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见青山多妩媚

公元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

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六月,晋王李定国,延平郡王郑成功先后病逝。

举目四望,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四十二岁的张煌言发现自己真的成了大明孤臣。

事不可为,只欠一死。

01

山河破碎

万历四十八年,张煌言出生,官宦人家,家境殷实,父亲是个读书人,官至刑部员外郎。

因而张煌言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崇祯十五年中举,不出意外,很快就将和父亲一样成为大明官员,为天子牧守一方,教化万民。

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崇祯十七年,闯军攻进京师,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同年,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

第二年,清军南下,势如破竹,南京城破,弘光帝被俘。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张煌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毁家纾难,以身许国。

还只是个举人的张煌言投笔从戎,在宁波加入义军,与妻儿诀别,追随义军前往石浦。

02

长江之战

自起兵抗清以来,此时是张煌言感到最快意的日子了。

和延平郡王郑成功主力会师以后,联军挥师杀入长江,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多万,清军胆寒。联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瓜州,镇江相继光复,兵锋直指南京。

张煌言作为先锋军,受命前往南京上游,一方面招降上游各州县,同时替准备进攻南京的郑军主力警戒上游的清军援军。

张煌言虽然在芜湖的部队不过千人,但一方面各地百姓依旧心向明室,另一方面由于联军在长江下游的辉煌战绩。因而自招抚檄文发出后,各地州县纷纷来降。

几天之内,张煌言所部军力就已经扩充到万余人,直接控制的地域达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之多。

长江之战,战绩辉煌超出预期,光复神京,甚至是中兴大明,驱除鞑虏都是指日可待。

但郑军在南京城下大败的消息很快传到芜湖,张煌言来不及悲伤,他赶紧写信给郑成功,力劝他不要将主力撤出长江,一时胜负而已,联军依然占据优势,事情尚有可为。

但此时的郑成功明显方寸大乱,进退失据,在未通知和接应张煌言的情况下迅速撤出了长江。这直接导致了尚在芜湖的张煌言陷入了清军的包围之中。

张煌言的军队本就是临时招募和扩充至万余人的,在被清军包围后,军心大乱,士气一落千丈,许多州县降而复叛,在优势清军的围剿下,张煌言的军队全军覆没。

光复神京,中兴大明转瞬成了泡影。

03

中兴无望

张煌言乔装打扮,在敌占区辗转二千里,历时半年,回到海上义师中。

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尤其通过这次长江之战,发现清廷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固,缙绅百姓依旧心向大明,郑成功也只是一时失利,实力尚在,很快就可以再度北上。

同样清廷也从这次长江之战中吸取了教训,他们发现张煌言和郑成功的东南沿海义师实力不容小觑,很快实行了“迁海令”。

清廷用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招式,不顾迁海带来的经济受损和社会动荡,以此来断绝海上义师的物资供应和情报来源。

海上义师的生存状况愈发艰难。

但对张煌言打击最大的是郑成功,李定国等人的接连病故,大明气数已尽。

以前虽然他明白南明山头林立,政令不一,互相掣肘,中兴本就是希望渺茫。但他依旧没有放弃,竭力奔走,招揽义师。

可如今他对于前途真的感到绝望了。

04

宁为文文山

当张煌言被叛徒出卖在孤岛被抓时,他感到的是解脱,他要去做文天祥了,这也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了。

头戴方巾,身穿葛衣,康熙三年,杭州百姓复见大明衣冠,无不感慨万千。

“张某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张煌言可以死,不能降,这是一杆旗,这杆旗要是倒了,这大明的人心就真的凉了。

在杭州弼教坊,张煌言坦然赴死,坐而受刃。

煌言死而明亡。

我以前始终不能理解这帮读书人,为什么能在面对死亡时如此坦然甚至是欣慰。

后来我明白了,他们有信仰,有坚守,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

我辈书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作者:我见青山多妩媚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