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見青山多嫵媚

公元1662年,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

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六月,晉王李定國,延平郡王鄭成功先後病逝。

舉目四望,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四十二歲的張煌言發現自己真的成了大明孤臣。

事不可爲,只欠一死。

01

山河破碎

萬曆四十八年,張煌言出生,官宦人家,家境殷實,父親是個讀書人,官至刑部員外郎。

因而張煌言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崇禎十五年中舉,不出意外,很快就將和父親一樣成爲大明官員,爲天子牧守一方,教化萬民。

但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風雨飄搖。

崇禎十七年,闖軍攻進京師,崇禎帝自縊於煤山。

同年,吳三桂降清,清軍入關。

第二年,清軍南下,勢如破竹,南京城破,弘光帝被俘。

讀聖賢書,所爲何事?張煌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毀家紓難,以身許國。

還只是個舉人的張煌言投筆從戎,在寧波加入義軍,與妻兒訣別,追隨義軍前往石浦。

02

長江之戰

自起兵抗清以來,此時是張煌言感到最快意的日子了。

和延平郡王鄭成功主力會師以後,聯軍揮師殺入長江,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多萬,清軍膽寒。聯軍連戰連捷,勢如破竹,瓜州,鎮江相繼光復,兵鋒直指南京。

張煌言作爲先鋒軍,受命前往南京上游,一方面招降上游各州縣,同時替準備進攻南京的鄭軍主力警戒上游的清軍援軍。

張煌言雖然在蕪湖的部隊不過千人,但一方面各地百姓依舊心向明室,另一方面由於聯軍在長江下游的輝煌戰績。因而自招撫檄文發出後,各地州縣紛紛來降。

幾天之內,張煌言所部軍力就已經擴充到萬餘人,直接控制的地域達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之多。

長江之戰,戰績輝煌超出預期,光復神京,甚至是中興大明,驅除韃虜都是指日可待。

但鄭軍在南京城下大敗的消息很快傳到蕪湖,張煌言來不及悲傷,他趕緊寫信給鄭成功,力勸他不要將主力撤出長江,一時勝負而已,聯軍依然佔據優勢,事情尚有可爲。

但此時的鄭成功明顯方寸大亂,進退失據,在未通知和接應張煌言的情況下迅速撤出了長江。這直接導致了尚在蕪湖的張煌言陷入了清軍的包圍之中。

張煌言的軍隊本就是臨時招募和擴充至萬餘人的,在被清軍包圍後,軍心大亂,士氣一落千丈,許多州縣降而復叛,在優勢清軍的圍剿下,張煌言的軍隊全軍覆沒。

光復神京,中興大明轉瞬成了泡影。

03

中興無望

張煌言喬裝打扮,在敵佔區輾轉二千里,歷時半年,回到海上義師中。

他始終沒有放棄希望,尤其通過這次長江之戰,發現清廷在東南地區的統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穩固,縉紳百姓依舊心向大明,鄭成功也只是一時失利,實力尚在,很快就可以再度北上。

同樣清廷也從這次長江之戰中吸取了教訓,他們發現張煌言和鄭成功的東南沿海義師實力不容小覷,很快實行了“遷海令”。

清廷用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招式,不顧遷海帶來的經濟受損和社會動盪,以此來斷絕海上義師的物資供應和情報來源。

海上義師的生存狀況愈發艱難。

但對張煌言打擊最大的是鄭成功,李定國等人的接連病故,大明氣數已盡。

以前雖然他明白南明山頭林立,政令不一,互相掣肘,中興本就是希望渺茫。但他依舊沒有放棄,竭力奔走,招攬義師。

可如今他對於前途真的感到絕望了。

04

寧爲文文山

當張煌言被叛徒出賣在孤島被抓時,他感到的是解脫,他要去做文天祥了,這也是他現在唯一能做的了。

頭戴方巾,身穿葛衣,康熙三年,杭州百姓復見大明衣冠,無不感慨萬千。

“張某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張煌言可以死,不能降,這是一杆旗,這杆旗要是倒了,這大明的人心就真的涼了。

在杭州弼教坊,張煌言坦然赴死,坐而受刃。

煌言死而明亡。

我以前始終不能理解這幫讀書人,爲什麼能在面對死亡時如此坦然甚至是欣慰。

後來我明白了,他們有信仰,有堅守,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

……”

我輩書生,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作者:我見青山多嫵媚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