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秋季,烏雲壓得很低。

雷聲滾滾,讓留在A股裏的投資者莫名焦躁,如何才能煉就火眼金睛,在這遍地的雷區裏愉快的活下去呢?

今天,君臨給你一份《2018秋季炸雷榜》,識雷、防雷、預見地雷繞着走。

正所謂:愛本是泡沫,如果能夠看破,有什麼難過?

10海航系

A股今年最大的一場颱風,名喚:去槓桿。

所過之處,遍地狼藉,昔日首富們紛紛被吹的面容失色,割地的割地,賠款的賠款。

最矚目的驚雷來自海航系。

本來自年初以來,海航系的幾家公司就紛紛停牌,低調甩賣家產了。

沒成想,7月4日下午3點,海航集團發佈公告,董事長王健在法國公務考察時意外失足,導致高空跌落重傷,經搶救無效離世。

王健是這十幾年來海航資本擴張的舵手,主導了德意志銀行、希爾頓酒店、英邁國際等數百億美元資產的收購交易。

如此龐雜繁多的交易,真是令思聰他爸爸都自愧不如。

你實在無法想象,對於一家盈利能力不算出色的中等航空公司而言,這麼多的錢,到底是哪裏來的呢?

這麼重要的關鍵人物,怎麼就在這關鍵節骨眼上,突然就沒了呢?

想不出來,也不用想了,跑就是——

海航系的幾家公司,7月-10月,海航控股跌幅39%,海航基礎跌幅53%,海航科技跌幅53%……

這個雷帶給投資者的教訓就是:

不明資金來源的公司,不要碰!

9 環保行業

去槓桿政策幾乎對所有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形成了無差別的攻擊,不過殺傷力最大的,卻是環保行業。

這真是有點冤。

話說過去五年來,中國的環保治理取得了可喜成效,PM2.5的濃度下降了30%以上。

這一成就甚至上了《紐約時報》的長篇報道——

毫無疑問,環保行業是立了頭功的。

當然,回饋也是豐厚的,三大行業龍頭三聚環保、碧水源、東方園林,都成了大牛股,期間漲幅最少的7倍,多的10倍、30倍,順手拈來。

記得去年的時候,政府仍然在鼓勵用PPP融資模式大幹快上搞環保項目。

誰又能料到,過完年回來,小甜甜就變成牛夫人了。

三聚環保,7月-10月跌幅36%;

碧水源,7月-10月跌幅40%;

東方園林,7月-10月跌幅46%;

從最高點跌下來,無一例外的都超過了60%。

尤其是東方園林,5月21日發佈公告,原本計劃發行10億元的公司債券,實際發行規模爲5000萬元,市場爲之震驚。

融不到錢了,資金更加鳥獸散,股價快速逼近股權質押的平倉線,危機一觸即發。

其實,回顧東方園林的成長史,這無疑是一家優秀的公司,是靠產品實打實打出來的天下,創始人也是從一個窮人家的賣花姑娘,靠汗水和拼搏做出今天的事業。

但問題就在於,其創始人何巧女的風控意識,確實差了點。

據網上報道,在創業的過程中,她曾經多次遭遇滅頂之災。

第一次,剛出來創業的時候,請了一個員工負責進貨,結果50萬元的進貨款被捲走。

第二次,剛賺到第一桶金,就被朋友鼓動,將數年積蓄砸進一個鐵礦項目,結果全部打了水漂。

第三次,被諮詢公司坑,爲上市全面擴張規模,結果差點導致資金鍊斷裂。

可以說,今天的危機和當年的幾次並無太大差異,都是頭腦發熱種下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結出讓人難以下嚥的苦果。

這個雷帶給投資者的教訓就是:

管理層容易頭腦發熱的公司,不要碰!

8 傳媒行業

如果說,環保行業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那麼傳媒行業,則是另一番景象。

今年以來,傳媒行業的公司一律腰斬,行業龍頭分衆傳媒10月份跌幅29%,問你怕不怕?

沒啥好說的,經濟不景氣,所有企業都在勒緊褲腰帶,廣告費能省則省,分衆自然也難以擺脫地心引力。

不過更多的雷,卻是自作孽、不可活。

傳媒行業有四家公司:印紀傳媒、當代東方、美盛文化、華聞傳媒,組成了金秋最慘無人道的連環地雷陣。

印紀傳媒,10月跌幅-17%,7月以來跌幅-76%;

當代東方,10月跌幅-28%,7月以來跌幅-72%;

美盛文化,10月跌幅-34%,7月以來跌幅-69%;

華聞傳媒,10月跌幅-21%,7月以來跌幅-67%;

他們都幹了啥呢?

一句話:亂投資惹的禍。

前幾年,牛市的錢來的輕鬆,於是到處亂投資,瞎搞。

美盛文化投了一大堆動漫、遊戲和二次元IP,還有自媒體同道大叔;

印紀傳媒曾經投過《鋼鐵俠3》、《終結者2》《軍師聯盟》,當代東方投過《碟中諜5》、《歡樂喜劇人》、《軍師聯盟》;

咦,竟然都投了《軍師聯盟》!

這個盟將威影視,正是當代東方的子公司。

實際上,你聽過的作品,都算是成功的投資了,而你沒聽過的,基本上都算是打了水漂了。

於是今年,紛紛表示虧損,鉅虧,大虧特虧,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

比起前面幾家公司,華聞傳媒算是投資界的老前輩了,幾十年兢兢業業,從一家偏居海南的燃氣公司,轉型成爲媒體界的大腕,先後拿下證券時報、陝西華商報等。

靠的就是投資能力。

不過常言道,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10月23日晚間,華聞傳媒自曝,公司以10億元現金出資的方式參與設立文化旅行基金“海南國文文化旅遊產業投資基金”,公司發現該基金購買常州恆琪資產債權資產包項目中,交易對方恆琪資管存在違約情況,並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有可能間接導致公司10億元投資款無法收回。

另外,2017年9月,公司曾向義烏商阜創贏投資3.33億元,但商阜創贏不僅至今未將華聞傳媒登記爲合夥人,且已徹底失聯。目前公司已經向公安機關報案,但仍未立案。

好傢伙,13億多元的投資款啊,說沒就沒了,這可相當於把華聞傳媒平常幾年的利潤都給炸沒了。

這個雷帶給投資者的教訓就是:

喜歡多元化投資的公司,不要碰!

7 僞科技龍頭

今年以來,一批A股的科技龍頭們,紛紛現出了原形。

科大訊飛,10月跌幅-21%,7月以來跌幅-29%

華大基因,10月跌幅-15%,7月以來跌幅-43%

科大訊飛號稱是中國的人工智能龍頭,華大基因號稱是中國的生物科技龍頭。

黃袍加身,比翼雙飛。

但同時在坊間也充滿了爭議,雖然光環很耀眼,但業績總是拖後腿。

拖後腿的原因,來自商業模式本身的缺陷——他們都是項目型公司。

項目型公司是和產品型公司對應的,後者研發一款產品,可以賣給無數人,賣的越多成本越被分攤,利潤率越高,因此可以快速做大,比如微軟、騰訊

但項目型公司卻不是,項目增多需要同步配備更多的生產與服務人員,人員增多了又要增加管理成本,結果利潤增速總是低於營收增速。

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的代工廠,還有大量的軟件外包公司。

科大和華大,前者爲政府、學校等組織機構提供定製型的聲訊軟件,後者爲醫院、科研機構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雖然產品差異很大,但裏子是相同的。

正因如此,表面上他們作爲科技龍頭,享受着媒體的鮮花和禮讚,實際上拿的都是苦逼的計件工資,掙錢艱難。

不過,主業雖然不太掙錢,卻並不妨礙他們在副業上動腦筋。

5月,華大基因被實名舉報,指其套騙國有資產土地面積極其巨大,每一個城市幾乎都是以千畝爲單位,其中就包括江蘇省內的蘇州、揚州、鎮江、常州、南京、徐州、連雲港等地。

還有武漢、長沙、青島、貴陽、昆明等幾十億、數百億元的產業園、生命科技小鎮等地產項目。

無獨有偶,10月,科大訊飛也被央視曝光,打着AI的旗號,在安徽圈地搞地產開發。

或許這也是免不了的事情。

業務上跟政府走得近,能夠近水樓臺的拿到低價土地,又有誰會嫌棄呢?

只是資本市場並不領情,先跌爲敬。

6 汽車和新能源車

汽車和新能源車行業同樣是重災區,任你凌波微步,也難以不踩到一兩個雷。

而且這個雷區的成因非常複雜,可以說是集衆雷之大成。

首先是傳統燃油車,作爲昂貴的可選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當然是能不買就不買了。

於是下半年以來,汽車市場出現了罕見的3個月連續負增長,9月份數據更是下跌11.6%,前所未有。

結果就是,10月份長城汽車暴跌22%,廣匯汽車暴跌36%,萬里揚暴跌41%。

管你是造車的、賣車的、造零部件的,一個比一個慘。

冰冷的車市裏,唯一的亮點算是新能源車了,1-9月份銷量高達72萬輛,同比增長了81%。

只是這樣的成績,是以補貼退坡爲代價的,政府說,哥缺錢了,兄弟們對不住了,低端車的補貼就先不給了啊~~

於是一衆車企和產業鏈公司紛紛傻眼,自7月份以來有十幾家公司的股價跌幅超過40%。

其中又以前兩年出盡風頭的鋰鈷礦公司最落魄——

天齊鋰業,10月跌幅-23%,7月-10月跌幅-41%

贛鋒鋰業,10月跌幅-27%,7月-10月跌幅-38%

華友鈷業,10月跌幅-36%,7月-10月跌幅-51%

寒銳鈷業,10月跌幅-41%,7月-10月跌幅-41%

鵬欣資源,10月跌幅-28%,7月-10月跌幅-45%

盛屯礦業,10月跌幅-26%,7月-10月跌幅-43%

鋰鈷礦公司掌控產業鏈的上游,一旦需求來了就是坐在風口上,數錢數到手抽筋;一旦需求速度放緩,又會因爲過量的供應而價格賤如螻蟻。

坐在過山車上,悲喜往復,一切都是因果。

十幾年前,房地產熱潮中的鐵礦石和煤炭、有色金屬,就曾經歷過同樣的悲歡離合,今日的故事不過是昔日的新版本而已。

幸運的是,新能源車目前的滲透率不足2%,還有無盡的未來。

5 化工

因果輪迴的故事,還有供給側改革的版本。

2016-2017年,成就顯赫的去產能、供給側改革,帶來了傳統行業的一輪繁榮。

鋼鐵、化工龍頭紛紛翻身做主人,業績暴漲。

但這是以人爲設置門檻,減少供給數量來實現的——紅利總有喫完的一天。

於是到今年下半年,隨着下游需求的萎靡,價格終於也漲不動了,開始反轉向下。

帶頭大哥萬華化學,千億元的市值終於撐不住,10月股價跌幅33%,一個月就抹去了一年的漲幅。

真是夠狠的。

4 毛衣戰炮火下的受害者

以上諸多的行業,說一千道一萬,歸結起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去槓桿。

因爲去槓桿,政府沒錢了,只能取消補貼,銀行沒錢了,企業沒法融資,社會沒錢了,只能減少高端消費。

大家都是受害者。

而有一個領域,政府是很支持的,無奈美國不太高興了。

通訊與半導體行業。

上半年,特朗普出手制裁中興,炸出一個天雷,讓電子通信行業風聲鶴唳。

下半年,福建晉華再受炮火重創,半導體行業聞風喪膽。

10月份,跌幅超過20%的公司包括:大族激光-26%,亨通光電-31%,大華股份-22%,藍思科技-21%,紫光股份-21%,浪潮信息-24%,兆易創新-22%……

戰火之下,無人能倖免。

但這片地雷陣,跟其他的不同,再難我們也要衝過去。

3 消費行業

本來上半年機構資金抱團消費與醫藥行業,認爲這是熊市中最堅固的堡壘,但到這個時候,市場信心已經是草木皆兵了。

稍微有點隱患的公司,都得被拋棄。

先是地產產業鏈上的家電家居行業,一潰千里,歐派家居、索菲亞、尚品宅配、老闆電器、青島海爾……去年還是牛氣沖天的優質公司,今年就成了無人憐愛的亞細亞孤兒。

接着是食品行業的養元飲品,10月跌幅-21%,7月-10月跌幅-32%;

安琪酵母,10月跌幅-26%,7月-10月跌幅-39%;

菸草行業的盈趣科技,10月跌幅-23%,7月-10月跌幅-38%;

服飾行業的海瀾之家,10月跌幅-24%,7月-10月跌幅-39%;

森馬服飾,10月跌幅-28%,7月-10月跌幅-44%;

只要你的行業裏,有一家公司的業績稍微有點不達預期,那麼整個行業便就此淪陷。

資金先跑爲敬了。

最冤的或許是中國國旅了,業績並無大問題,護城河依然牢固,僅僅因爲一句傳言:“海南要開放更多免稅牌照”,股價就跌成了狗屎,10月以21%的跌幅躋身跌幅榜前列。

2 醫藥

消費醫藥是一家,消費跌了,醫藥自然難以倖免。

7月以來醫藥股普遍跌幅超過30%,其中炸雷聲最驚心動魄的,是三家公司:康美、華海、長生

10月份,康美藥業跌幅43%,華海藥業跌幅44%,ST長生正等待退市。

三顆雷各不相同。

長生爆出疫苗案,華海的原料藥被檢出致癌物雜質,這都是實錘,沒什麼好說的。

但其實,在過去的幾乎每個年份,醫藥行業都會被檢出那麼一兩個倒黴蛋,這個行業和食品行業一樣,本來就是對質量與安全問題零容忍的。

而康美藥業,卻更多是非戰之罪。

當年牛市的時候,你們把我捧起來,說我商業模式獨特,現金流好、盈利能力強;

如今熊市,你又說我只是一個藥材貿易商,技術含量低,毛利率畸高、存貨比例不正常。

其實康美,依然是那個康美人,一直就沒有變過,現金流依然好,盈利能力依然強,商業模式依然沒有被其他公司複製。

但情郎的心態卻變了。

1 白酒

消費行業分成兩類:白酒與其他。

白酒是與衆不同的,極高的毛利率、極強的品牌信仰、不斷提價的可能性……

因此,白酒在A股,擁有極爲龐大的信徒,相信其是一座永遠不會倒下的燈塔。

但白酒最終還是倒下了。

10月29日,貴州茅臺發佈三季報:營收增速3.81%,歸母淨利增速2.71%。

對於這個數據,市場的唯一反應就是:跑,趕緊跑!

於是10月,不僅貴州茅臺出現了歷史上首個跌停,其他白酒股同樣紛紛被砸:

五糧液跌29%、洋河股份跌31%、古井貢酒跌33%、山西汾酒跌31%、口子窖跌37%……

地位越低的公司,跌得越狠。

市場開始反思,明明上半年業績增速還是40%以上,爲何到三季度,一下子就變臉了呢?

有人找到了業績領先指標:預收賬款。

人們發現,其實從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茅臺來自經銷商的預收賬款,就開始下滑了。

到2017年第四季度,預收賬款金額甚至出現了較大的下跌。

也就是說,那時候的危機已經悄悄積累,但市場仍然視而不見,盲目的相信茅臺的增長能夠持續下去。

那麼,預收賬款爲什麼會減少呢?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茅臺不僅是週期股,而且週期屬性正變得越來越強。

注:自2012年起,茅臺纔在年報中披露成品酒產量和銷售額噸數

有沒有發現,自2006年之後,茅臺的週期波動特徵變得越來越強烈了呢?

原因來自兩方面:

第一點:市場地位

2006年之前,國內白酒的行業地位,五糧液是高於茅臺的,無論是營收、利潤,還是市值,茅臺都不如五糧液。

2001年8月,貴州茅臺上市,市值90億元,同期五糧液市值190億元;

後來遭遇熊市,兩者市值一路走低,2004年初,茅臺市值80億元,五糧液市值170億元;

即使是2007年 6124點時,茅臺的市值依舊低於五糧液:前者1746億元,後者1902億元。

當時漲價的動作,也是五糧液先漲,茅臺跟隨。

茅臺對五糧液的追趕與超越,發生在2005-2007年之間。

那幾年,五糧液的戰略出了問題,追求多品牌發展戰略,品牌形象逐漸模糊,越搞越LOW。

茅臺剛好相反,一心一意打造國酒形象,依靠精準的市場定位蠶食了高端市場,從此定價能力越來越強。

到2009年之後,茅臺的國酒地位已經得到公認,無論是漲價能力,還是營收規模,都遠遠跑在了五糧液前面。

市場地位的強化,讓茅臺的影響力得以擴張,也讓更多的人變得盲目與非理性。

一旦非理性的羊羣效應開始形成,上漲與下跌都會變得更劇烈。

第二點:供需結構

茅臺酒的平均生產週期是6年。

也就是說,理論上今年賣的茅臺酒,應該是2012年就開始釀造的。

如此長的生產週期,必然讓其生產計劃失去市場的預見性,只能按照一定的幅度逐年擴大產量。

也因此,當市場需求在短期內暴增的時候,茅臺其實是沒有辦法的,他的產量在6年前就確定了,只有這麼多的酒能賣。

唯一能做的事情,理論上只有漲價。

這正是支撐投機商們囤積茅臺的動力——稀缺性。

一旦人們意識到,茅臺會不斷漲價,有保值與升值的能力,於是就形成了投資訴求。

這讓茅臺具備了金融屬性。

任何一種商品,一旦具備了金融屬性,必然就會帶來投機商人的囤積居奇。

這便是我們在過去幾年中,經常看到的一種現象:

當茅臺漲價預期形成的時候,渠道商們不斷加大采購力度,其實商品並沒有被大量賣出去、或者喝掉,只是囤積在了渠道商的倉庫裏而已。

他們等着進一步的漲價,以獲得更大的利潤差。

也就是說,是投機需求在短期內進一步推高了市場的景氣度,製造了繁榮的假象。

但這種需求,顯然是個泡沫,是不可持續的。

一旦他們的購買力用完,意識到漲價無法持續,預期反轉,投機需求便會一夜之間消失,並反手把大量的庫存拋售出去,形成災難般的供應過剩。

強烈的週期屬性便由此形成。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在投資市場上,所有的信仰終將被打破,所有的寒冬也終將會過去。

2018年10月,當A股最後一座燈塔也倒下的時候,或許長夜也快要到盡頭了。

讀到這裏,也許你會想,“這些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爲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公號“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沈潛 @今日話題 @放眼觀美股 $分衆傳媒(SZ002027)$ $科大訊飛(SZ002230)$ $貴州茅臺(SH600519)$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