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教提出:欲修“仙道”,必須先精“醫道”,將醫藥作爲“自救”與“救人”的前提,積極精究醫道,從事煉丹實驗,既擴大了藥物的來源和品種,促進了藥物學、醫學思想和醫學成就的發展。

歷代道教徒爲何都善於醫道,這似乎和其它宗教教義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爲什麼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自伏羲畫八卦,神農嘗百草,黃帝制九針以來,三皇五帝皆以“道、醫、易”爲中華文化主流息息相關;二是道教強調內修必須與醫學緊密結合,醫理是道教內煉養生的理論指導和基礎,即所謂“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三是醫藥的作用正是在於預防和治病,延長人的壽命,是道教的重要教義之一。

神農嘗百草(資料圖)

掌握一定的醫藥知識和技能是道教徒進行“自救”並進而“濟人”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道教提出:欲修“仙道”,必須先精“醫道”。

道教與醫學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歷史悠久的。道教從一開始,也可以說從先秦時期的方士乃至上古的“巫”時期,就一直和醫學相互交融互滲,並藉着以醫傳教、治病救人爲宗旨。

此正如蓋建民教授所說:“早期道教採取以醫傳教、借醫弘道的創教模式,在宗教實踐活動中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也是方術發達,所內蘊的醫藥及天文、地理等科技含量一直高居其它宗教之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道教於東漢末正式形成教團組織後,就提倡和承繼“以醫弘道”、“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如張道陵天師在《老子想爾注》中指出:“道人寧施人,勿爲人所施”。這一信條長期以來爲道門所尊奉。

廣泛行善施仁積德。(資料圖)

此外,道教認爲修煉成仙必須做到功行雙全,而醫藥濟世則是其中的一個主要方式。道門將各種煉養方術統稱爲“功”,並認爲在煉功的同時應廣泛行善施仁積德,即所謂“行”,只有做到“功行圓滿”方能得道成仙。

東晉道教著名學者,醫學家葛洪認爲:人之壽命長短壽夭操之在我,可以通過藥物來養身、方術來延命,改善身體狀況,做到內疾不生、外患不入。故他提出:“爲道者必須兼修醫術”的主張。

道教的宗教願望,無論是長生還是濟世度人,都離不開醫術和方藥,故說:“自醫又復醫人,醫醫不已;達道堪傳妙道,道道皆通”。道教將醫藥作爲“自救”與“救人”的前提,積極精究醫道,從事煉丹實驗,既擴大了藥物的來源和品種,促進了藥物學的發展,又在醫學思想和醫學成就等方面,成爲推動我國傳統醫學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