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 静

家住巨野县的李运河1976年下乡做知青,知青点全称为“巨野县营里公社毕楼大队知青队”。11月8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本报接待室采访了李运河,听他讲述了他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

去距知青点200里的地方拉麦秆

说起知青岁月里的往事,李运河说距今已经40余年了,但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最令他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去200里开外的地方去拉麦秸。

李运河下乡的知青点是一个独立生产小队,隶属毕楼大队,但钱、财、物的管理都是独立的。“我们知青队养着很多大牲畜,而它们的饲料主要是麦秆。”李运河说,当时知青队人多地少,自产的麦秸全当作饲料也不够,还需要花钱到外边去买,这对知青队来说,是一项很大的开支。为此知青队多次向知青办汇报,经知青办协调,龙固公社甘庄知青点同意无尝支授他们一些麦秸,并且要多少给多少。“甘庄知青点是济南知青在巨野县的两个知青点之一,这个点地多,并且都是好淤地,每年打的麦秸,做饲料都用不了,多余的麦秸都当作燃料烧了。”李运河回忆道,1977年二三月份,知青办通知他们去拉麦秆。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板车,我们男女混搭,两人一辆地板车,去了甘庄知青点。”李运河说,到那之后已经是下午了,在甘庄知青的指点下,他们没敢停歇,就分头开始装车。

“当我们看着几大垛麦秸都非常兴奋,心想既然是我们自已来装车,也就尽量多装些,每辆车都比着装,看谁装的多,都是装的不能再装了才肯罢休。”李运河说,也就是这点小贪心,导致了后来的不堪重负。那时候的天昼短夜长,等他们装完车,天已经黑了。

返回路上夜黑风大,寸步难行

在返回的路上,起初大家还有说有笑,但大概走了四分之一的里程时就感觉体力有些不支,但还能硬撑着往前走。屋漏偏连夜雨,走到一座小桥时,突然刮起了大风,而且风越刮越大。有一辆车被大风刮翻了,险些连车带人歪到河里。“看到这种情况,大家都有些害怕,但我们所停的位置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大家一起把散落的麦秆装好后,继续赶路。”李运河回忆说,风越来越大,又是顶风,车上的麦秸,就像是一顶棚布,被风刮的往前走不动,只往后退,可谓走两步退一步,寸步难行。

不知在漆黑的夜里走了多久,终于到了一个小村庄。由于大家中午饭没吃、晚上饭又没吃好,再加上寒风的侵袭,真是倒了饥寒交迫的地步。“有人饿得撑不住了,就提议到庄上的代销店买饼干来充饥,当时已经是后半夜,代销店店主以为是打劫的,说什么也不开门。”李运河说,他们这些人虽然都在挨饿的年代长大,但那天晚上才真正体会到了挨饿的滋味。那天他发现,人饿的很了,眼珠子都是绿的。

就这样饿着、冻着,又过了段时间,风渐渐小了,天也开始转亮,大家认为与其在那里受冻挨饿,步入走一步算一步,继续前行。他们又硬走了几十里,也就是在这几十里路上,李运河连饿加累难以支撑就晕了过去。据农友告诉他,他是躺在麦秸车上,被农友拉着,又走了一段路,才醒了过来。

“走到章缝集公社驻地,来接我们的农友赶来了,当我们见到来接的农友,非常感动。几位女农友当时就哭了,大家诉说着晚上所发生的一切,那场面很挺感人,至今记忆忧新。”李运河回忆道,来接他们的农友先让他们在饭店饱餐了一顿,由于太饿,有位男农友吃了10个肉盒子还说没吃饱。

团结就是力量

“通过这次拉麦秆,我真正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李运河说,他们这次拉麦秸组合的10人团队,是知青岁月中临时组合的一支最好的团队之一。通过这件事,他悟出一些道理:一是团结就是力量,无论多么困难,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能战胜;二是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个限度,做什么都不要过了,要在限度之内量力而行。“假如我们当时装车时,少装一些;假如我们所装的麦秸重量,是在我们体力所能支撑的限度内,也就不致于造成翻车和付出如此大的体力透支。”李运河说,可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在他们当时那个十七八的年龄,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如今,他们虽已快过天命之年,但这些道理仍要始终铬记,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是非常有益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