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初晓,漏了几缕薄光。整理好沁着油墨香的报纸,打开移窗,泡上一壶茶,等待城市苏醒后来来往往的行人前来翻阅购买。

  这是十年前报刊亭老板丁朝荣的生活。来买报的老主顾们基本都熟眼,一个眼神递过来,一份报纸送过去。报刊亭在那时仿佛是城市的一种文化传播符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情怀。

  然而这种光景却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电子产品的勃兴,读报看报的人越来越少。

  “以前一个种类的报纸一天能卖一百多份,现在所有报纸加起来一个月也就卖八十来份,多数都卖给了住在旁边的老头老太。报纸现在还不如报刊亭里的饮料、香烟畅销。”丁朝荣带着些惆怅说到。

  的确,电子产品的盛行,互联网的普及,把售卖纸质读物的小小报刊亭逼到了城市角落。曾几何时行人纷纷驻足阅读汲取一分温暖的报刊亭现如今少有人问津。

  年近五十的马先生说,自己现在都用手机APP看新闻,很久不买报纸了。七十九岁高龄的蒋爷爷称以前每年都订报纸,现在有了手机也不订了。年纪尚轻的刘同学甚至称自己都很少看见报刊亭,平时也不会留意。

  在南京街头,记者随机询问路人们对报刊亭的看法。男女老少普遍回答:不会去报刊亭买报了。但当被问到是否应该保留这些报刊亭时,大家都坚定地回答:要保留。他们认为,这种阅读纸质刊物的习惯不应该被终结。

  既然都不买了,报刊亭保留下来要何去何从?不少市民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同学认为,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说到底还是不一样的,想买纸质读物的人也不少,只是不知道去哪里。

  幼儿园老师吴越告诉建议,报刊亭可以拓宽售卖范围,比如作为演唱会门票地取票点等,装修风格也可以改变古朴的旧面貌,尝试年轻人喜欢的“小资风”。

  还有市民提出,可以赋予报刊亭更多其他功能,譬如收发快递,发布信息,订购产品等等。

  曾经作为城市明信片的报刊亭是去是留,是一道文化难题,也是一道社会选择。是废弃拆除,成为记忆中的缩影湮没于时代,还是转型重生,成为未来的街头阅读驿站,你怎么看呢?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玉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