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下供需調配失衡,美國奶農每天或傾倒千萬升牛奶)

美國奶農傾倒大量牛奶 (來源:梨視頻)

【文/觀察者網 白紫文】新冠疫情衝擊之下,美國經濟供應鏈的僵化暴露得更加明顯,自由市場對農產品供需的調配開始失衡。

一方面,居家的美國人開始囤積食物,導致食品飲料零售需求高漲。另一方面,失業潮下的救濟站也在面臨食物供應緊俏的局面。即便如此,在供應鏈源頭,教科書上“美國奶農傾倒牛奶”的場景仍在上演。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4月14日和有線電視新聞網4月15日的報道,美國奶農公司估計,危機下,每天要可能有270萬-370萬加侖(約合1022萬-1401萬公升)的牛奶要被倒掉

疫情下供需調配失衡 美國奶農每天或傾倒千萬升牛奶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截圖

美國奶農公司(DFA)的詹妮弗·休森(Jennifer Huson)在這周的奶業電話會議上透露:“全美範圍來看,牛奶需求下降了大概12%-15%。”

但是牛奶生產沒有辦法立刻停下。美國全國牛奶生產者聯合會通訊高級副總裁艾倫·比耶加(Alan Bjerga)表示:“牛奶是‘日產作物’。因此,想快速對危機作出響應,是很難的。”威斯康星州沃帕卡(Waupaca)的第六代奶農佐伊·尼爾森(Zoey Nelson)表示:“你沒法像關閉水龍頭一樣,‘關閉’奶牛。”

而作爲牛奶行業的下游產業,乳製品加工商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加工商各有不同,有的對液態奶做消毒,有的將牛奶加工成奶酪、黃油或冰淇淋製品;有的銷往學校食堂和餐廳;有的則銷往大型消費品公司或零售商。

“我們1/3的生產面向的都是學校或者餐廳。我們有給學校供奶的專線、給餐廳供奶的專線。”美國全美最大的乳製品公司博登乳業(Borden Dairy)首席執行官託尼·薩拉姆(Tony Sarsam)表示,在3月中旬,博登乳業“幾乎瞬間損失了這兩方的絕大部分需求。”

不過,奶農和乳製品加工商的困境並非始於新冠病毒在美國大流行。此前,由於市場產品過剩、行業盲目擴張、消費者對於豆漿和燕麥奶等牛奶替代品消費增加等因素,美國牛奶在過去六年中價格已下跌約40%。今年1月初,博登乳業也因“債務負擔”而申請破產。破產申請文件表示,該公司計劃在破產程序中繼續營業。

雖然疫情導致學校、餐廳等場所關閉,造成需求下降,但人們在家囤積食物的行爲,讓食品零售業表現搶眼。

昨晚出爐的美國零售數據顯示,3月份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下降8.7%至4831億美元,創1992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最大環比降幅。但由於更多人開始居家隔離,食品飲料等商品的銷售額環比逆勢大漲25.6%。

疫情下供需調配失衡 美國奶農每天或傾倒千萬升牛奶

此外《福布斯》4月15日報道稱,美國大型雜貨連鎖店“Kroger”3月份銷售額環比增長了30%。而營銷平臺“壹瑪仕”(Emarsys)和分析平臺“好數據(GoodData)”在線跟蹤報告顯示,在3月22日至4月4日的兩週內,北美線上零售商訂單數量同比增長了52%。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指出,僵化的產業供應鏈意味着,不論是農場主還是加工商,都無法快速做出調整以避免牛奶的浪費

“我們試着兩相兼顧。”薩拉姆稱,博登乳業已經將部分生產線轉向零售業,但目前的轉移還並不足以彌補博登遭受的損失。

此外,報道還指出,在需求量下滑的情況下,博登“繼續從奶農那裏大量收購牛奶”的行爲似乎不合常理。但是產能所限、財務狀況喫緊等原因,迫使博登這樣的乳製品公司必須繼續大量接收牛奶

與此同時,食品銀行等一線救濟站也在遭遇“需求激增”等問題。

《舊金山紀事報》4月14日報道稱,由於新冠疫情的暴發和大範圍的失業,一場“饑荒”正在降臨。位於加州的阿拉米達縣社區食品銀行發現,很多人開始不再在食物分配中心等待食物發放,而是徑直跑去倉庫了。

疫情下供需調配失衡 美國奶農每天或傾倒千萬升牛奶

《舊金山紀事報》報道截圖

“我們需要重新適應現在的情況,”社區參與和市場總監邁克·阿爾特菲斯特(Mike Altfest)表示,“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需求激增。”

服務於索諾瑪和俄勒岡州邊界之間的五個縣紅木帝國食品銀行發展總監麗莎·坎農(Lisa Cannon)稱,到訪的很多人甚至連食物銀行是什麼都不知道:“他們只是聽說這裏能拿到食物就過來了。”

自3月12日起算,已經有240萬加州人申請失業。而現在,除了郵政編碼和家庭人數這類基本信息以外,食品銀行在發放食物時已經不再多問別的問題,對於食品券領取的限制也放寬了很多。

據《福布斯》統計,失業的美國人增加,造成食品銀行的需求突增40%。由於食物銀行通常依靠超市捐助,而超市正在被消費者清空,食品銀行的庫存面臨嚴重短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