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崑劇藝術家表演《牡丹亭》。中新社記者 楊華峯 攝

中新社香港12月12日電 (韓星童)“要對崑曲這類古典文化有信心,它有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特質,也可以教現代人感動”,資深崑曲研究者張麗真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表示。

在香港浸會大學教過12年崑曲藝術的張麗真接觸過來自不同系的學生,她還記得有一位學豎琴的音樂系學生,自小接觸西方音樂,而對中國古典舞臺表演有疏離感。但在上過幾次課後,“她突然發現崑曲裏很美的中國古典音樂世界是她從沒接觸過的,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那位學生還告訴張麗真,儘管現在學習西洋樂器,畢業後會自己深入研究中國古典音樂,尤其是崑曲藝術。

這讓張麗真很開心,因爲讓學生對崑曲這類中國古典文化有更深更廣的認識,是她的教學理念。

“我一直告訴自己,在崑曲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它的本質講得清清楚楚”,張麗真將崑曲的本質概括爲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唱法、舞臺美術、演出形式等。因此她的切入點是文化歷史,“要讓學生知道,崑曲的審美與本質是由於那個時代裏當時所有的環境才孕育而生的”,張麗真說。

也正因如此,談及日前獲逾千人到場支持的、由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白先勇策劃的校園版《牡丹亭》匯演,張麗真跟記者打了一個比喻:“崑曲藝術就像宋代白瓷,你應該告訴人們它爲什麼連純白色都這麼好看,而不是去給它畫幾朵花”,她不相信一套現代化的製作就可以把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審美完全包含。

“青春化”的崑曲一時可能吸引到不少年輕觀衆,但在張麗真看來,他們只是“迷”,而並非懂得崑曲的人,“甚至可能他們以後再看傳統崑曲,會覺得很不好看”。

對這一點,香港嶺南大學(嶺大)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李小良也有感觸,五六年前他在北京與一羣年輕朋友看北方崑曲劇院演《紅樓夢》,那是一場非常大型的演出,演員也選擇了年輕一代,“看完表演,我聽那羣朋友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很美,很好看”。這是青春版給人的感覺,一種用現代美學,劇場及音樂美學去重構古典文化,呈現出非常乾淨而簡約主義的中產藝術審美。

至於它是否達到了吸引年輕人的效果,李小良思考片刻還是回應以肯定,“其實公平一點來說,青春版重構審美,但也有保留,也傳遞了崑曲主要的藝術特色”,他認爲整體建構可以說是成功的。

李小良坦言,崑曲在年輕一代中發展困難重重,“可以說在香港30歲以下的人,對戲曲都沒什麼認識,更沒什麼興趣”。

不過他也提到,過去十年,一些中小學已經開設戲曲的選修課程,大學也有崑曲相關通識課程,他以嶺大爲例,“那門課每年也都有很穩定的約20個人選修”。

基於現狀,李小良認爲將於2019年1月20日開幕的戲曲中心應首先保持現有的平均年齡爲60歲左右的主流觀衆,戲劇製作不能遠離他們的消費品位。其次纔是吸引年輕人,在製作概念上做相應調整,比如應用青春版風格進行推廣。

“戲曲中心在硬件和資源方面有很大的優勢”,而在這種基礎上是能夠成功塑造成“潮人集散地”,還是僅爲又一個“大型演出場地”,李小良稱,這很大程度取決於戲曲中心的項目推廣、節目安排方向與策略等,能否在現有的環境下凸顯自己的特色。

對此,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有信心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衆、市民和旅客到訪戲曲中心。比如西九茶館劇場,就是專爲中學生度身訂造,讓他們近距離欣賞戲曲並瞭解中國文化。

另外,戲曲中心將會在開幕後舉辦各種表演、展覽和工作坊等活動,內容包含中國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戲劇元素。也將於明年1月22日舉辦系列講座,介紹粵劇、其他戲曲歷史文化及傳統。(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