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想法:

“那臺iphone 6s已經摔幾次了,你想換臺新出的Xs max,看了一眼存款,覺得6s修一修,還能再用兩年。”

“女朋友想去雲南旅遊,你得精打細算好幾個月。”

“孩子說想留學,你嚇得半死。”

“結婚買房,近百萬的房價讓你望而卻步。”

經常在後臺,收到讀者類似的傾訴。這是迷茫,也可能是生活的一記記重擊,一句“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不知戳中多少人心中的隱憂和隱痛。

時代太快,錢越來越不值錢......做着平淡的工作,拿着死工資,到底該怎麼辦?

做一份副業

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工作讓人們時刻擔憂自己哪天會被快速變化的時代淘汰出局。

於是,開闢主業以外的副業,選擇多重職業身份,拓展更多職業可能性,擁有多份收入成爲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有了這樣的意識——不能再依賴一份死工資過活了。那麼,做點什麼副業呢?

1各種搬磚,辛苦賺錢

一些容易上手、技術含量不高,純靠體力或時間堆的副業。比如:代駕、各種擺攤、各種刷單、臨時用工等等。

這些副業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易入門,但收入低。儘管如此,對於那些迫切需要一份副業收入貼補家用又沒有技術專長的人來說,這也不失爲一種靠譜的選擇。

2興趣所在,玩着賺錢

興趣愛好既可以是一種單純的愛好,也可以發展成一種技能專長參與職業競爭。所有你感興趣的,並且做得好的事情,都可以考慮拿來變現。

比如,旅遊達人寫攻略賺錢、寫作達人開微課賺錢、街頭藝人抖音直播賺錢、超級寶媽分享育兒經賺錢……

這種基於興趣專長髮展的副業,既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又能夠彌補主業的不足。

3主、副業聯動,資源賺錢

這種類型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也就是說,把主業的資源優勢遷移到副業。

比如說,會計可以兼職給別的公司代理記賬、HR可以兼職做獵頭/培訓師、室內設計師可以兼職做軟裝設計等等。

總之,副業是基於主業來拓展的。因此,在這種模式中,如果你想多賺錢,首先是你要把主業做好,並在發展主業的過程中鏈接足夠多的資源。

4投資理財,錢生錢

投資理財的渠道有很多,但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有人買住宅、買商鋪、買寫字樓,靠資產增值及租金收入就獲利不菲,這是固定資產投資;

有人做生意、開公司,這是商業項目投資;有人買基金、買股票、買債券、買保險,這是金融資產投資;有人手裏只有一千塊,買了餘額寶,這是大衆理財產品投資……

無論哪一種,我們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去嘗試。通過恰當的投資組合,獲得投資收益,儘量保證能夠跑贏通脹,避免資產縮水。

5內容輸出,才華賺錢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誕生了一大批內容輸出者,新的賺錢模式不斷湧現。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普通人有了更多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如果你有一技之長,熱愛分享,能夠進行持續、穩定的內容輸出,不妨將它當作一個副業來做,在輸出中不斷打磨自己的能力,你就有可能吸粉、賺錢。

這些年來,自媒體、短視頻、直播捧紅了多少草根?不勝枚舉!

現在不少人工作,眼裏只盯着錢,死工資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其實一個人有沒有前途,錢未必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

小編倒是覺得,比起工資是不是死的,工作是不是死的更值得關注。

換一份工作

這些年,有不少朋友從大公司離開,選擇跳槽甚至轉行,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個蘿蔔一個坑,做蘿蔔做膩了。其實,不是膩了,是心裏很明白,沒前途。

且不說,哪天有個比你好看又比你便宜的蘿蔔來搶飯碗,就算是你拼命守住的坑也有可能直接被填滿。

如何能夠在跳槽時,準確定位自身現有水平階段,精準選擇職業方向?

1

認知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身的認知,並不是你想的那樣清楚。

比如說,小A在跳槽選擇的時候,遇到一個非常心儀的崗位,做對外引進方面的公關經理崗位,核心要求是:1懂影片視頻市場,策劃能力強 。2 英語口語水平要極高。

在專業的口語面試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疏忽了這個領域的專業名詞,很多詞彙聽不懂,這時候才發現了短板。準確的意識到自己的雙語能力並不像自己所想一樣有優勢。

人總是會下意識的把自己所有與之符合的優勢最大化,這個時候會忽視優勢本身的真實性,最殘酷的一點是你的能力和水平其實不符合快速發展的社會崗位需求,而你還在安慰自己:我是專業出身,學學就可以跟得上。

2專業

衡量自己的優勢是否符合專業標準很重要,首先要知道專業的標準是什麼。

比如你是想從事外語方面的工作,過了幾級,在什麼樣的考覈中拿到了什麼樣的成績,這些都只是學校時期的輔助辨別標準,重要的是瞭解社會里的專業標準是什麼。

比如一些崗位上會有專業的考試,除了考試之外,一些做事的結果也存在專業性的衡量。比如你是新媒體的編輯,那你寫過多少十萬+,在多長時間內把粉絲運營到多少。

再比如做社會化營銷,用了多少資源,半小時內達到了什麼樣的轉發曝光效果。

各行各業都有屬於自己的專業角度的衡量標準,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標準那就說明自身本身還不夠專業。還需要進一步對於行業的瞭解和學習。

在精確選擇完職業方向後,跳槽應該更注重行業,還是更注重崗位?

1

行業和公司

行業,其實就已經限定了你的職業天花板。

例如你選擇了一家行業下游的公司,這個行業的規模也許是10個億,分流到各個公司,可能人均收益的天花板只能到10萬,所以這個10萬的天花板,你再努力都沒辦法突破。因爲市場需求和規模只有這麼大,人均效能上不去,未來發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選擇一個行業上游的公司,市場規模是萬億級,那麼在這個市場上,你的發揮空間就是前者的上千倍,當你到達某個位置時,你個人掌控的資源甚至會超過一些小的行業。

這是各行各業真實存在的天花板,也是每一位職場人在擇業時需要考慮的一點。進入一個未來發展前景巨大的行業你不一定是最厲害的,但也許你會比某些行業最厲害的人發展好很多。

所以,選擇工作前,一定要先選擇行業,因爲這直接決定了你未來的天花板。

2

行業和崗位

其實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誤區,行業好=發展前景好,實際上這裏面存在一個天大的誤會。比如大家都認爲互聯網行業好,但是互聯網公司一樣會細分出很多崗位,並不是每一個崗位都很有發展前景。

不同崗位之間,同樣存在着天花板以及難以突破的壁壘。

例如互聯網公司核心崗位有技術開發、設計、運營、市場、產品部門,服務型的有客服、行政、人力資源等部門,那麼在未來的職場天花板上,核心崗位的收入其實是會高一些的。

因爲他們是對整個產品和業務負責的部門,風險最高,所以收益也是和風險成正比的。所以,如果你希望能在職場上有更高的發展,進入核心部門必然比進入服務型的部門要佳一些。

當然,行業和崗位選擇也是密切相關的,同樣是做銷售的,快消的銷售和地產的銷售可能薪資差距很大,這是行業之間的壁壘造成的。

所以,你想要在職場上有所建樹,個人建議你先選擇行業和崗位,其次再選擇公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