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消费主张》)“双十一”马上就要到来了,您的购物车是否已经放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以前的隔日才能送达,到如今的当日达、半日达,甚至是30分钟内送达,我们在享受着越来越快速的物流背后,又有哪些人的辛苦付出和现代科技的支持?

  今天北京的小芦正忙着搬家,朋友们都过来给他帮忙,小芦决定从网上订购食材请大家吃火锅。

  上午11点前,小芦在手机上下好了单。这笔订单里的货品分别在4个仓库里,其中水果、肉、酒水最近,就在离小卢家5公里范围内的前置仓;大闸蟹在北京一个专门的仓库;蔬菜在生鲜仓;而鸳鸯锅最远,此时还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天津仓库。

  接到小卢订单的生鲜仓库里,拣货员已经一路小跑着把菜配齐,负责包装的工作人员,平均每30秒就会打完一个包裹。

  就在小芦下单后的20-30分钟,他选购的锅、菜、大闸蟹已经被分拣打包,运往北京通州的分拣中心。而订单里的水果、肉、酒水等,直接从离小芦不到五公里的前置仓发货,保证1小时内就能送达。

  张博 京东物流北京嘉创仓负责人:生鲜水果一类的话,都是早晨冷藏车六点多到我们站点,然后我们操作完之后上架,客户在前端下单,我们需要在一小时之内给客户送达。

  前置仓,是系统依据大数据,分析了方圆五公里内的消费者购买习惯,提前备货的小型仓库,所以可以做到1小时内送货上门。

  中午12点不到,小芦晚餐需要的水果、肉、酒水等已经送到。下午5点多,小芦收到了第二批快递包裹,至此,锅、菜、大闸蟹全部到齐了,简单的洗涮整理,一桌丰盛的乔迁温锅饭就上桌了。

  一键下单,六个小时,现代物流速度让小芦这样的消费者,享受到了更方便快捷的美好生活。

  大件配送员

  夜里11点,当城市里的大多数人还处在梦乡的时候,位于北京通州的这个物流基地依然是灯火通明,这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来自各个站点,负责配送的师傅们正在准备第二天要送的货物。

  今年44岁的袁洪光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4年,是苏宁北京地区从事大件配送时间最长的员工。随着“双十一”的到来,袁师傅们每天派送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今晚无论多晚,他要装好明天要派送的近50件货物。

  上午8点,袁师傅来到了今天要送货的第一个地方,这次的运气不太好,楼里的电梯出现了故障。为了在约定的时间将货物送到客户家中,袁师傅只能喊来在附近送货的同事帮忙,他们准备从狭小的楼梯间里,将这个近300斤的双开门冰箱和另一个洗衣机搬往8楼。

  袁洪光 苏宁大件配送员:非常重,非常重,冰箱是第一位,磕啥也不能磕到顾客的东西,要不白弄上来了,还得弄下去。

  苏宁大件配送员:有点跟不上劲儿了,手发抖了,全身都出汗了。

  终于到达客户家门口了,进门又是一个难题。

  袁洪光 苏宁大件配送员:门带人量过了是吧,我量一下,这一下省事了,要不还得叫厂家来给你拆门,非常麻烦。

  大件配送不仅仅需要耐心还需要细心,袁师傅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将冰箱摆放在客户指定的位置,细心地调试好角度和位置才算完事儿。

  放下冰箱,袁师傅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搬来了洗衣机,并利索地安放完毕。

  帮客户收拾包装箱是袁师傅多年来的好习惯,由于这一单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接下来的工作就需要更加紧凑。

  转眼时间已经过了12点,送完今天的第20单,袁师傅决定找个地方吃饭了。

  袁洪光 苏宁大件配送员:找个面馆吃点面吧,着急,得送货,吃饭得考虑到经济实惠,因为开的车比较大,还得考虑停车问题,不能挡人家的路。

  中午12点50分,袁师傅终于找到了一家合适的小饭馆,花10元钱点了碗刀削面。

  袁洪光的家在山东曲阜,上有七旬的父母,下有一双儿女,他的收入就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袁洪光 苏宁大件配送员:家里对我的工作是非常支持,特别是有一年,我母亲骑自行车去地里收玉米,摔到沟里去了都不告诉我,就为了我开车,不让我分心,就瞒着我,好了以后才告诉我,一直说家里挺好这样的。我也买房了,也买车了,现在一步一步,生活得更好。

  袁洪光说,他所在的小区住着像他这样的苏宁物流人员300多名,每天回家和家人视频,就是他最大的放松和享受

  虽然在智能云仓中依靠智能化设备,如AGV机器人、SCS旋转货架等黑科技,已可实现智能拣选,但目前各电商企业对于大家电最后一公里的运输,还得依靠人工。

  徐伟 北京苏宁物流总经理:大件(商品)是我们一个传统强势项目,传统家电是越做越大,我们也正在研发一些黑科技,能够想办法要减轻最后一公里配送人员的体力劳动,这也是一个难点。

  无声骑手

  在山东省潍坊市的闹市区有一个静寂无声的角落,这里时常聚集着一群打着手语的无声骑手。

  餐饮店店主:(快递员)是用手语跟我交流,我还挺惊讶的,一个聋哑人能出来送单子,后来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他这个人素质还挺高的。

  33岁的杨鹏鹏是这支无声骑手团的带头人,每天上午9点,他就整装出发开始工作,餐饮服务、鲜花药品,从日出到日落,一直送到深夜,一天最高能接50单。

  杨鹏鹏 无声骑手:送外卖最大的好处时间自由,虽然吃苦,但是挣钱多,原来的工资是2000元到3000元,现在送外卖,工资是2000元到6000元。因为家里爷爷奶奶生病,爸爸妈妈负担很大,我每(月)送外卖,能拿出2000元到3000元给爸爸妈妈,减轻负担。

  今天这一单,杨鹏鹏又找不到路了,只得笔画着试着问路。几番找寻,杨鹏鹏终于找到了商户,取到了餐,并且准时送到了客户手中。

  消费者:他们挺不容易的,给个五星好评。

  为了保障无声骑手们的安全,促进沟通,菜鸟点我达平台为他们开通了客服绿色通道,并为他们开发了取单码放大功能,方便与商家沟通。

  打开手机,杨鹏鹏给《消费主张》记者展示了许多客户发来的信息以及点评,他显得很高兴,现在他已经几乎没有差评了。杨鹏鹏告诉我们,曾经有一次配送,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收到订单的时候给他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到现在他都无法忘记。

  张宇 山东省潍坊市菜鸟点我达经理:他们其实要比正常人要难得多,如果说一个正常人送单,可能两、三分钟就解决掉了,但如果说一个聋哑人去送单,如果他跟顾客之间沟通产生了问题,他有可能半个小时才能送到订单。

  杨鹏鹏 无声骑手:有时候送外卖,别人看到我是聋哑人,虽然送晚了,但是不发火,理解我,他们还给我苹果吃,有时候给我喝水,我感到帮助别人,别人感谢我,我很高兴。

  34岁的无声女骑手高丽,是一个独自带娃的单亲妈妈,家中不仅有一个才刚9个月大的健全孩子,还有年迈的二老和同样聋哑的弟弟,为了生计,半年前她开始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她说现在最希望的,就是通过努力工作,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改变现在的状况。

  高丽 无声骑手:我孩子很小,买奶粉,一桶300多元,钱不够花的。虽然很累,但是我送外卖,多挣50、60元,我还是很高兴。

  张伟平 山东省潍坊市聋哑学校手语老师:这种工作,对他们来说也挺好的,可以更多融入社会,也更好地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这群无声骑手,无畏残障不惧困难,全力“奔跑”,抱团奋斗,他们渴望尊重,希望公平,他们懂得努力,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快递业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快递小哥已成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根据2018年8月发布的《2018快递员群体洞察报告》显示,2016年至今,中国快递员数量增加50%,总数量已经达到300万。

  不过有别于传统的快递员,今日的快递小哥纷纷走向技术流,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路径优化、硬件的配送设备、软件的用户和快递员的体验优化等技术手段,让消费者的线上购物体验越来越好。

  智能物流

  为了“双十一”购物节,京东物流刚刚升级成功了二代“地狼”。快跑、转弯、拖举、进站,干脆利落,一气呵成。它行进速度更快,每秒能跑2.5米;搬运的货物更多,举手之间就是500公斤;它还具有减震器,平缓运动无颠簸,送货安全准确率高达99.99%。

  在这个亚洲一号“地狼”仓,每天都有300个“地狼”并肩作战,奋斗在拣货第一线。

  在没有“地狼”的时候,叶振章和同伴们都是靠双腿,每天奔波在一万多平米的仓库里,在几千组货架之间拣选货物,腿跑断了,每人每天也不过完成一千左右的订单。

  叶振章 京东物流北京亚洲一号地狼仓负责人:每小时也就一百多件,那现在,订单量饱和的话,每小时在三百五十件,一天在两千件左右。

  有了“地狼”,叶振章不用再跑了,它会托着货架,满载商品来到叶振章跟前,叶振章只要按订单扫码拣货就行了,拣货完成,“地狼”再将整个货架运回原地。

  仓库工作人员:还是在实时计算,当然是由我们工作站出发,然后去任务,进入到我们的系统,系统再去调度相应的车运货物。

  系统早已给“地狼”设定好了路线,途中遇到突发情况,它可以自动避让,甚至连充电也能自己搞定。

  叶振章和“地狼”搭档,不断刷新盘点拣货速度新纪录!

  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物流越来越快。像“亚洲一号”这样的半自动化、自动化仓库遍布全国,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与人类一起在仓库中工作,为消费者的每一次网购保驾护航。

  这里是京东物流北京冷链的分拣中心,冷仓的最大特点就是冷,货物都是在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里存放的,为了保鲜,出库包装的时间越短越好,工作人员都是用最快速度把商品从库中取出,放入有冰盒保温的保鲜箱,这个环境温度只有零摄氏度,即便如此,与冷库里相比,还是温暖多了。

  生鲜商品打包完成,要分区配送,过去这些工作都是纯人工作业。人需要定时休息,工作速度就会受限,准确性也会打折扣,特别是夏天,人受温度影响更大。

  谢世磊 京东物流北京冷链分拣中心组长:夏天室内温度和外面的温度,温差将近40摄氏度,一冷一热这种反复进出,就感冒,十天左右一回吧。

  2017年的“618”,冷库仓来了新员工,一条崭新的流水线和十个全身通红的大家伙——AGV。

  AGV是与流水线配套的自动分拣、运输设备,大家看它张牙舞爪的样子,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大螃蟹”,它们大大减轻了工人在冷库里的工作量。

  打包好的保鲜箱,通过流水线转运到带有摄像头的滑道前,摄像头经过扫码,可以立刻分辨出这单包裹的去向,并转送到相应的滑道,而工人只要把这单保鲜箱放到托架上就行了,当这一盘全部去往同一个地方的包裹装满后,“大螃蟹”就会自动来取货,把它运送到相应的轨道以便装车。

  谢世磊 京东物流北京冷链分拣中心组长:大大提升了我们一个效率,我们的产能比618产能,提高整整2.5倍。

  王琨 京东物流设备规划部高级总监:智能化设备应用最明显的就是,我们提高了效率,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设备应用,让我们用更少的人,更少的成本,去满足更高的用户需求,我们可以提供快速、高质量的配送服务,我们上午下单,下午就可以收货,可以做到分钟级发货,这些其实在背后整个物流的运转体系,已经不是靠堆人去增加人工来完成。

  除了“大螃蟹”这样的机器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包装机器人、运输机器人、自动分拣流水线以及无人运输机和无人运输车等等,都已经渗透到了物流领域的各个环节。科技已经成为这张物流网络的强劲“加速器”。

  在无锡,有一家“双十一”前,刚刚投入使用的中国最大的自动化仓库,仓库内有700多个机器人同时在工作。

  在南京雨花物流基地,一台高达22米,纵深90米的“机械使者”,每天都在忙碌着。

  在四川简阳,有着全球最大规模的蜂巢仓储系统。仓库作业采用“穿梭车+提升机”形式,全部实现自动化、无人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作为第一物流大国,正努力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升级。

  徐伟 北京苏宁物流总经理:将来就是叫“无人化”了,包括我们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现在无人卡车已经出来了,可能驾驶员也不需要了,那么在送货到顾客家里的时候,也有可能是一个机器人就取代了。

  孙建 菜鸟云快仓事业部总经理:在2013年,“双十一”当天,一亿订单,我们是花了九天的时间完成了配送,在2017年,一亿订单,我们只花了2.8天的时间,在2018年,我们觉得这个时间还会进一步压缩。

  11月8日19:28央视财经频道CCTV2《消费主张》播出《购物车的故事:与时间赛跑的物流》,次日16:29重播,敬请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