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對價格敏感型市場區間的缺乏關注,纔是絕大多數人的問題所在。再例如筆記本市場,大家全都着眼在那些旗幟一般的產品上,這種明星產品只能屬於少數消費能力強悍的人的思維相當危險,而作爲廠商,不放棄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優秀產品服務到更廣泛的大衆,是一種更有實際意義的信仰。已經培養過ROG的華碩,當然明白信仰兩字的含義。

  華碩的筆記本業務覆蓋面原本就十分廣泛。從1997年推出直屬品牌第一臺筆記本開始,短短5年時間裏,華碩迅速成長爲一個當時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進入前五名的廠商,並且還完成了數項壯舉:例如1998年其筆記本連續在和平號空間站運行超700天;2003年隨萬科董事長登上南極最高峯;當年的S200N也是最輕薄的Intel迅馳平臺筆記本……這些久遠的歷史也證明在誕生之初,華碩筆記本就已經自證了設計與品質的實力。

  到今天,包括靈耀、ROG、飛行堡壘等、頑石系列在內,華碩筆記本的產品細分已達10餘條產品線。其中創立於2006年的玩家國度ROG作爲華碩所有品牌裏對極致、完美、最高體驗的代名詞,一直以來都倍受發燒DIY玩家推崇。ROG品牌的筆記本更是今日遊戲電競玩家們趨之若鶩的選擇,再加上ROG也在不斷推動着遊戲本的進化,現在頂級顯卡已經能容身於不到2cm厚機身的筆記本中,也有ROG的設計功力在這其中功不可沒。

  已經擁有如此豐富的產品線,怎麼說也應該對市場擁有了充分的覆蓋度,華碩爲什麼在這個時間還要推出a豆品牌,還選擇以筆記本作爲首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品牌?華碩想要發掘什麼細分市場?

  如果參考一下隔壁的小米,以及圍繞其平價生活方式而展開的米家生態系統,也許我們會窺得一二。在它主攻的當下年輕一代中,大衆羣體很多尚在校園深造,或是剛踏入社會不久,收入水平還相對拮据,消費行爲更爲理性,看重性價比概念。小米的一炮走紅正是靠強調性價比的初代小米手機,到現在小米米家生態全面鋪開,也基本上都遵從了“好用不貴”這一核心觀念(反倒是手機現在最貴)。

  如果想要取得像小米那樣的成功,全新成立的a豆品牌就需要一個有力的切入點。對它而言,要想有較大成功把握,肯定選擇自己擅長的產品領域。華碩最初靠主板起家,現在是PC硬件DIY圈中當仁不讓的核心玩家之一,但硬件DIY現在並不容易被一般用戶所理解和接受,這些人一旦有相關需求,必然找親朋好友幫忙解決;然而另一個更普適的切入點手機現在已經是一片紅海,上至iPhone下至千元機每一檔競爭都無比激烈,ZenFone也應該有切身體會……

  所以,a豆現階段能從華碩繼承的最接近普通消費者、最強大的戰鬥力,就是筆記本了。綜合考慮目標市場的需求後,a豆筆記本的目標是要征服心理預算在5000元價位左右的年輕羣體。它必須在提供充分性價比的同時,還至少要滿足年輕人對於時尚外表的追求,先做出一款設計精美,性能不俗善工亦娛,同時價格還相當實惠的產品,吸引到潛在用戶關注和購買,然後才能輪到互聯網品牌運作思維的介入。

  由此,雖然a豆筆記本的品質和設計理念都繼承自華碩,但其品牌運營、渠道以及未來產品線規劃都和華碩本家關係不大。從產品本身來講,a豆筆記本的配色選擇奔放且充滿活力,結構設計緊湊美型,充滿生活氣息,小體積的身板裏面卻還隱藏了最新最強的處理器,甚至還可以配置獨立顯卡,綜合性能滿足日常使用也完全沒有問題。

  a豆筆記本的朝氣蓬勃感也正完美符合a豆這個新生品牌的姿態,而以此作爲起點,a豆接下來準備把自己平實而又精緻的生活化工具理念進行拓展,就像友商的生態圈那樣,經營起日常生活必備品,通過對未來物聯網和智能家居的全面鋪開,把自己養成一個時尚化的數碼品牌。

  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理性購買而非盲從“消費升級”,a豆帶着這樣的認知站出來,正和普羅大衆完全想到了一起。華碩的a豆並不是偏離自己追求極致的初心,而是彎下身來守護尚在襁褓之中的信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