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的發展史上,佛教曾佔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王朝中早年出身尼庵,或是遁入空門的尊者,帝后也不乏其人。然而像南北朝中後期那樣,百餘年間僅魏齊周11帝后,17人出宮爲尼,實在是世所罕見,成爲了我國佛教史和北朝發展史上的一個奇特的景象,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門閥世族的倡導之下,得到了統治階級的支持和扶持,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南北朝的各代統治者,包括皇帝貴族和世族官僚都祟信佛教,天竺僧人鳩摩羅什等人被北朝的趙石勒、石虎尊爲國師。南朝梁武帝更是一個迷信根深的教徒,尊佛教爲國教,曾四次捨身出家爲僧,由朝廷和羣臣以巨資贖回!北朝當無例外,以北魏爲例,各帝王大都倡導弘揚佛法,據史書記載,北魏傳帝15人,幾乎每位皇帝都在倡導且主意經文。

近幾年來,曹文貴等學者在文指出,如果我們細讀史集便會發現,北朝時期帝后爲尼的背景並不相同,大致可以歸納爲五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原因中唯獨沒有一項與佞佛有關。

這些帝后出家爲尼的真正原因包括,首先是因爲健康的緣故,寺庵的環境極有利於染病在身的帝后康復;其次是有的帝后在爭寵的角逐之中,由於失寵而被逐出宮爲尼;再次是因爲皇帝更迭,后王朝易代而淪爲犧牲品的。對這些失敗的帝后來說,入尼庵着實是一個很好的去處;第四類是幼主事位,而後爭權失敗者;最後的則是試圖入寺尋求政治避難的。

北朝中後期,寺院的勢力在統治階級的扶持下發展迅速,僧尼人數衆多佛寺遍及全國,其中不少佛寺即爲最高統治者出資所建,這些御立的寺庵設立收容帝后,爲尼最多的耀光寺,還有大量供后妃使喚的宮女!所以這裏名爲寺院,實爲帝后又有享樂的另一處別宮。被廢除的帝后只是失去了內主之尊,而在物質生活上與宮內的差異不大。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北朝帝后爲尼與被貶入冷官相比實爲是種優待,這無疑會刺激和吸引失敗的帝后入宮爲尼。還有的學者認爲北朝諸帝崇佛或滅佛都是帶有特定的目的的。比如太武帝毀佛就是因爲他發現佛寺有兵器、藏財富、祕婦女,於是詔誅長安所有沙門,焚燒敬像,很不尋常。這麼多帝后出官爲尼,竟然是不得已而爲之,讓人不得不感慨萬千。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故事,下期再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