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改革開放40年,是我們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化的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工作。全面推行河長制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對保障國家水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今天的《印記》故事,我們就從河長制的發源地講起。

人稱“釘子河長”的鈕建春,從小在顧家瀆河邊長大,他說,這條河雖不起眼,但卻貫穿全村,直通太湖。改革開放初期,蘇南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大大小小的製造加工企業在太湖周邊叢生。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由於垃圾排污不斷增多,僅與太湖相隔30多米的顧家瀆,變成了一條臭水溝。

當年,爲了應對水環境危機,無錫提出由各級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掛牌治水”,在全國率先實行“河長制”。就這樣,擔任西村村支書的鈕建春成了顧家瀆的河長。從此,小到河裏的一片垃圾,大到污水管網建設、河道治理,鈕建春樣樣都要管,被村民們稱爲“釘子河長”。然而這位“釘子河長”卻在爲村裏招商引資時碰了不少“釘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漸漸深入人心,鈕建春開始考慮,作爲河長僅僅讓河裏不再有垃圾,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找資金想辦法,協調相關部門聯動,對流域環境進行全面整治。

經過改造,顧家瀆的水質由原來的劣五類水改善爲四類水,周邊環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很快,便有投資商找上門來,在村裏建設精品酒店和生態公園。近四年間,西村的年收入從180萬元增長到300萬元,人均收入增長了36%。

梁溪河又被稱做無錫的母親河,它北接運河,南入太湖。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流域附近小散亂污企業的不斷增多,梁溪河水質曾一度告急。

近五年,無錫市內五千多條河道的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依託良好的生態,無錫緊緊抓住綠色高科技產業,正在努力打造全國最具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集聚新高地。同時,無錫還在進一步探索河長制的“升級版”,每年專題研究每條河流的綜合治理方案,並加強監督落實。如今,河長制已走向了全國,近百萬名河長上崗履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