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的美是艺术之美,是生活之美,更是人心之美。刺绣在哈密维吾尔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密作”则是哈密维吾尔刺绣最好的作品。

2016年3月11日,在文化部大力支持下,“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新疆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新疆哈密市成立,这是企业、高校和地方联合设立的我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培育和打造维吾尔族刺绣自主品牌——“密作”。

早尔汗今年60岁,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哈密市回城乡一位普通农民,早尔汗和很多维吾尔族女性一样,刺绣,是他们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的技术,在他们眼里,这几乎和学习做饭做家务农活一样普通。直到当她看到自己的刺绣被做成了耳机,并将由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作为礼物带去英国赠送于爱丁堡艺术总监时,她留下了激动的眼泪,不曾想象农闲时打发时间的小手艺,被人认可,当时她自豪骄傲的表情恰巧被摄影师捕捉到,成为密作众多产品摄影中颇为吸睛的一张艺术作品。

2017年喀纳斯的一次民间手工艺培训中,老师在课件中展示了早尔汗的这张照片,请禾木乡的牧民妇女猜猜这款刺绣耳机售价多少,当他们知道这款哈密刺绣结合的耳机售价为800元时,捂着嘴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声,这次培训打开村里绣娘们传统刺绣新世界的大门。

这是传统手工艺美学与现代产品设计和市场运作赋予的价值。哈密维吾尔刺绣在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传统文化想要传承,前提是匠人们以手艺自豪,以手艺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两年的时间里,哈密做刺绣的人变多了,乡村农家大院里的葡萄架子下,绣娘们聊着天,绣着花是哈密最常见的场景,越来越多绣娘投入到刺绣工作中,和传统工艺站建立订单合作,从贴补家用到走向致富,绣娘的生活好起来了,传统工艺也有了传承下去的物质基础。

工艺站通过乡镇工坊、刺绣协会、合作单位引入优秀设计师、借助文化部、教育部提供的研培平台,对刺绣企业初级、高级人才进行分类培训,目前培训人次达到了5613次,和1200位绣娘建立了长期订单合作机制,协助50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疆内外4家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的订单合作,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焕发生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在和上海“MOODBOX”、杭州“密扇”、太原“灌木”、北京音米等创意设计品牌合作中,演绎了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的跨界、碰撞,将哈密刺绣文化的概念植入到日常的生活产品当中,从市场出发,令哈密刺绣走出本土,尝试传统非遗与现代美学的无限可能。

线下,“密作”在哈密市拥有两家密作体验店外,乌鲁木齐、喀什等地目前有10家左右经销商,线上,同唯品会合作“中国非遗品牌计划”,积极培养线上电商人才。(李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