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李仲軻

你好,這裏是《邵恆頭條》,我是邵恆。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一句話,那就是漫威電影不是電影。這是一位叫做馬丁·斯科塞斯的導演,在上個月接受英國一家媒體採訪的時候說的,當時就掀起了軒然大波。

前幾天,這位導演在《紐約時報》上撰寫了一篇文章,闡明瞭他自己的觀點。他所說的漫威電影不是電影,是指它們並不是cinema,也就是說它們不是藝術品,更像是一種讓觀衆享受視聽衝擊的商品。打個比方,就像是一位文學家,批評網絡小說不是文學。

咱們不去討論這位導演說的是對是錯,不過我們的確看到了一股趨勢,就是在漫威大片席捲全球,收穫衆多粉絲的情況下,世界上也出現了一些反對聲音。

而且,就在今年上半年,北美電影市場相較去年的下滑很明顯,降幅高達9.4%。有評論認爲,美國電影市場衰退的重要原因,就是幾個頭部大製作的超級英雄電影表現不盡如人意。因爲觀衆對於漫威電影,產生了“審美疲勞”。

我注意到,無論是馬丁·斯科塞斯,還是大家對於漫威的討論,關注點都在於審美層面。但是最近,我在網站36氪上看到了袁斯來老師的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復仇者聯盟〉如何拯救了好萊塢,又如何毀了它》。

這篇文章指出,漫威或者好萊塢現在面臨的真正挑戰,並不是觀衆的審美疲勞,而是漫威宇宙這種商業模式,讓好萊塢面對新的競爭,陷入了一個被動的局面。

在今天的《邵恆頭條》中,我就和你分享一下這篇文章中的觀點,好萊塢真正的危機是什麼?

其實聽到袁斯來老師這篇文章的標題,你就肯定很好奇了,爲什麼說《復仇者聯盟》曾經拯救過好萊塢呢?

其實這和電影產業本身的特性有關。一個電影公司想要出品一部電影,要操心的事情可太多。從選角到拍攝、從宣傳到發行。這樣高度複雜的過程帶來的後果就是,雖然電影發展了一百多年,也有了很成熟的商業體系,但是拍攝電影仍然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對於這個現象,迪士尼電影負責人艾倫·霍恩有一句話就特別扎心:“製作大片的問題就是,我們一旦失敗,便是慘敗。”

拍電影風險這麼大,製片廠該怎麼辦呢?相信你也猜到了,就是製作續集。這很好理解,比如一個觀衆看了《加勒比海盜1》,那自然就會對《加勒比海盜2》感興趣,畢竟對於其中的角色產生感情了。拍攝續集至少保證了一部分老觀衆,願意爲新電影掏錢,用這種方式來降低電影製作的風險。

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就來了,那就是一個題材,無論最開始有多麼受歡迎,總是有走下坡路的一天。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電影學教授,理查德·麥特白在他的一本書中提到,自從1978年之後,沒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的生命週期可以突破4次。

比如在2017年上映的《加勒比海盜5》,它在全球的票房只有7.94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呢?在整個加勒比海盜系列中,只有2003年上映的第一部的全球票房,低於7.94億這個數字,這還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

相信你已經聽出來了,一部電影始終存在着生命週期,續集再精彩,也不能保證觀衆持續爲它買單。這也是爲什麼在漫威宇宙出現之前,好萊塢雖然也有超級英雄電影,但始終沒能形成氣候。

直到《復仇者聯盟》上映之後,漫威宇宙纔算真正找到了一個穩賺不賠的商業模式。爲什麼呢?只要你看過漫威宇宙就知道,每部電影中都會隱藏好幾個彩蛋,把好幾部電影都給串起來。而且對於漫威影迷來說,找彩蛋這件事很容易勾起大家的收集癖。這讓一些本來不怎麼受關注的超級英雄,只要頂着“漫威”的光環,觀衆也願意買賬。

漫威宇宙這種商業模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自己故事的題材變得很寬,能夠涵蓋到更多的受衆。比如《美國隊長》,其實是一部以二戰爲背景的科幻戰爭片、《蜘蛛俠》則是面對青少年市場的冒險片,而《黑豹》瞄準的是美國的黑人市場。種類繁多的單人電影先將觀衆羣體各個擊破,最後再通過《復仇者聯盟》這樣的大片一網打盡。這也是漫威模式和之前的超級英雄電影的重要區別。

這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再加上漫威本身擁有差不多7000個超級英雄,讓漫威宇宙模式,就像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

那這種商業模式,看起來很好,爲什麼在袁斯來老師在文章中說,《復仇者聯盟》毀掉了好萊塢呢?

因爲“漫威宇宙”其實從根本上改變了好萊塢的行業結構。

第一個改變就是,中等規模的電影消失了,電影製作的預算向兩頭傾斜。據統計,在世紀之交的時候,預算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僅僅佔到整個行業的4%,但是到了2017年,大製作電影的佔比漲了兩倍,到了12%以上。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爲像漫威電影這樣的科幻大片製作成本高昂,電影公司就必須在營銷上多花錢,來保證大製作的電影能夠掙錢。

這樣一來,電影公司的經營策略也就變了,對於之前的好萊塢來說,中等製作的電影纔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是漫威電影開啓了大片模式之後,好萊塢形成了一種新打法。也就是用小成本電影活絡和發行商的關係,然後再依靠大製作來掙錢。中等製作的電影夾在中間,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自然逐漸消失了。

第二個變化就是,整個行業越來越以IP爲中心,而不是以人爲中心。

爲什麼這樣說呢?雖然漫威電影本身涵蓋的類型片很廣,但其實故事內容和風格都差不多。漫威的一位高層就這樣總結過自己的電影:“每個英雄雖然都有超能力,但是他們本質上都是普通人,都會因爲普通人的問題困擾。”而且只要你看過漫威電影,就肯定能感受得到,不管電影中的超級英雄是誰,電影的整體風格還是偏向風趣幽默、老少皆宜。

這樣相對固定的電影風格就給兩個關鍵的羣體帶來了困擾。首先是導演,因爲漫威電影的要求風格統一,導演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被大幅度壓縮了。

另一個羣體就是演員,漫威認爲,他們的核心優勢並不是明星,而是角色和故事。所以在選角的時候,漫威儘量不去請那些昂貴的大牌明星,而是啓用新人,將他們打造成大明星。這也讓漫威電影中的演員和角色形成了一種強綁定的關係。

就拿斯嘉麗·約翰遜來說,她在加入漫威宇宙之前,已經出演過《午夜巴塞羅那》、《迷失東京》等電影,是一位被證明過的演技派。但是現在大家提起她,第一個反應肯定是漫威角色黑寡婦。也就是說,由於拍漫威的電影,斯嘉麗·約翰遜的形象正在固化。

久而久之,好萊塢行業就逐漸出現了人才外流的問題。因爲對於導演和演員來說,真正可以展示他們才能的其實是中等製作的電影,但是這種預算的電影在好萊塢逐漸邊緣化。他們參演頂級製作的大片,沒有施展拳腳的空間,參演低成本電影又不會得到重視。離開只是時間問題。

而接手好萊塢人才的,正是以奈飛爲首的流媒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流媒體願意給創作者更多發揮的空間。

比如之前流媒體想要製作一季電視劇,通常需要20集,但是現在他們可以根據創作者的需要,隨意設定集數和每一集的時長。今年在美國很火的電視劇《愛,死亡和機器人》,整季有18集,每一集的時長也就在15分鐘左右,和之前一集大約1小時的電視劇就很不一樣。而這個電視劇集的製片人,就是好萊塢的著名導演大衛·芬奇。大衛·芬奇自從2013年參與指導《紙牌屋》之後,在這幾年就只和好萊塢合作過一部電影。

而今天節目最開始提到的那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也承認只有奈飛願意投資他的最新作品《愛爾蘭人》。因爲這部電影的預算接近1個億,但是題材相對小衆,從好萊塢的角度來看風險太大。

而且,奈飛還不僅僅是電影從業者的“接盤俠”,它其實已經展示出了想要改變美國電影格局的野心。

比如就在今年年初,奈飛正式加入美國電影協會,成爲這個協會成立97年來,第一個來自互聯網領域的會員。而且在今年的奧斯卡獎中,奈飛出品的電影《羅馬》,一舉獲得三個小金人。對於好萊塢來說,奈飛也不是門外的野蠻人,而是一位平起平坐,需要自己正視的對手了。

其實,在寫今天節目之前,我就和我的一位同事,就好萊塢現在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這位同事之前當過7年的電影記者,對電影行業的趨勢很有洞察,她說,漫威模式對於好萊塢的最大傷害,是讓好萊塢誤判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好萊塢認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資本、技術或者是遍佈全球的發行網絡。

但其實,電影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永遠是人。因爲資本可以轉移,而技術或者發行網絡,靠的還是在具體崗位上的一個個人。如果奈飛也想擁有全球的發行網絡,它只用從好萊塢挖走幾位發行總監就好了。

聽到這番話,我也覺得很唏噓。之前有人認爲,漫威宇宙的商業模式,是讓好萊塢找到了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不需要人花太多心思,就可以駛向商業成功。但也正是因爲這種自動駕駛的模式,讓好萊塢的一些從業者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紛紛奔向更能施展自己拳腳的舞臺。這也爲競爭對手的崛起,埋下了伏筆。而這纔是好萊塢面臨的真正危機。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邵恆頭條》。我是邵恆,我們明天見。

什麼是好萊塢的真正危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