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訂單下滑及退單等影響,紡織企業的原料及成品的庫存積壓增加,特別是化纖行業,由於連續化的生產不能停工,面臨着極大的庫存壓力,佔用資金量也在加大。4月1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當前,國際疫情快速蔓延,紡織行業特別是中小紡織企業反映存在一些困難。

原標題:工信部:紡織企業面臨一定困難,國際疫情造成大量出口訂單延遲或取消

4月1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當前,國際疫情快速蔓延,紡織行業特別是中小紡織企業反映存在一些困難。

輕紡業是我國吸納就業的重要民生行業,也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出口比重比較大的行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海關總署數據發現,2019年“紡紗、織物、製成品及有關產品”加上“服裝及衣着附件”的進出口額佔當年進出口總額比重在11%左右,紡織業屬於我國進出口商品中比較重要的一大類別。受貿易摩擦影響,2019年紡織業進出口額有所下降。

據許科敏介紹,當前紡織業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需求不足。從國內看,1-2月國內市場限額以上的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下降31%。從國際上看,3月以來大量出口訂單出現延遲或者取消,新增訂單也大幅減少。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100多家重點企業的調查結果,反映訂單不足的企業佔比達到63.6%。

二是行業穩就業壓力在加大。訂單減少的壓力正在沿着產業鏈向上遊傳導,將會對紡織行業的產業鏈的正常運轉產生影響,行業的就業形勢趨於嚴峻。

三是企業反映資金緊張。受訂單下滑及退單等影響,紡織企業的原料及成品的庫存積壓增加,特別是化纖行業,由於連續化的生產不能停工,面臨着極大的庫存壓力,佔用資金量也在加大。

針對這些問題,地方和企業在積極應對。

包括出臺企業紓困措施,推動惠企援企政策落地;幫助企業轉型轉產,比如轉產防護服等;拓展市場需求空間,比如山東開展的“廳長賣紗”活動,部分企業積極拓展網上銷售,拓展多層次多渠道的消費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