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2018年大熊貓保護與繁育國際大會在成都開幕。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張志忠作了大會報告,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大熊貓保護工作情況。在講到野化放歸方面的情況時,張志忠介紹,計劃今年底在都江堰龍溪-虹口再次放歸一隻大熊貓。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在成都放歸人工圈養繁育的大熊貓。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下稱保護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稱,將要放歸的大熊貓名叫琴心,出生於2016年。

放歸地:都江堰龍溪-虹口

大熊貓:受過系統野化培訓

張志忠在所作的大會報告中指出,大熊貓野化放歸是大熊貓野外種羣復壯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科學探索。我國從2003年開始進行大熊貓野化培訓工作,探索形成了母獸帶仔野化培訓等技術,建立了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的技術體系。到2017年底,先後分11批次對25只人工繁育的大熊貓進行野化培訓,實施人工繁育大熊貓放歸自然活動7次,放歸野外9只成活7只,大熊貓放歸自然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年底還將在成都都江堰龍溪-虹口再次放歸1只大熊貓。

保護研究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將要在都江堰放歸的大熊貓名叫“琴心”,雌性,出生於2016年7月,現年2歲4個月。琴心在接受了系統的野化培訓後,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野外生存能力。“它具有很強的野性,覓食、找水、定位、警戒的能力都很好,具備放歸野外的條件。”

今年爲啥“另闢蹊徑”?

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近年來的野化放歸,放歸地都是在雅安石棉縣的栗子坪保護區,爲何今年會“另闢蹊徑”,選在都江堰?該負責人回應稱,放歸地選在都江堰,首先是考慮到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本就有野生大熊貓分佈,是大熊貓的棲息地,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大熊貓可食的竹子種類、數量也很豐富。該區域的大熊貓數量較少,且棲息地碎片化,面臨繁育延續的風險,在此放歸大熊貓可以起到豐富遺傳基因,復壯小種羣的效果。歷史上,野生大熊貓“盛林一號”在被救後成功放歸此處,“雖然不是人工圈養大熊貓放歸,但也有成功經驗在先”。也正是在放歸“盛林一號”及參加其它大熊貓放歸檢測時,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參與其中,擔負過監測等任務,歷練了一支有經驗的野保團隊,可以完成琴心放歸後的監測任務。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成都市、都江堰市都很重視這項工作,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包括制定管理措施、應急預案等等。在基礎條件上來說,龍溪-虹口放歸地的道路、通信條件也能夠支持放歸。”上述負責人談到。

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的數據,成都境內有野生大熊貓73只,都江堰、崇州、彭州、大邑縣境內的保護區近年都屢次拍到野生大熊貓活動的場景。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展如何?

園區絕大部分謝絕訪客 “不會有大規模移民”

8日上午,2018年大熊貓保護與繁育國際大會啓幕,本次大會規模空前,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及川陝甘三省政府主辦,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單位承辦,來自國內外的400多位嘉賓參加了會議。開幕會上,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唐小平作了大會報告,介紹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展。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包括五大任務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涉及四川、甘肅、陝西三省12個市(州)、29個縣(市、區),總面積271.34萬公頃,其中,四川佔74%,陝西佔16%,甘肅佔10% 。在談到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時,唐小平認爲主要有五方面。首先是加強以大熊貓爲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此項任務的內涵包括保護和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加強棲息地連通廊道建設,保護和復壯大熊貓野生種羣。第二是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第三是要探索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制。第四是要構建生態保護的運行機制。第五是開展公共服務體驗。

核心保護區

禁止旅遊與生態體驗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按照原真性、完整性、連通性和可操作性,劃分爲4個功能區,分別爲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科普遊憩區、傳統利用區,面積分別佔總面積的73%、12%、2%和13%。針對四類不同的功能區,提出了不同的管控要求。核心保護區嚴格實施封禁保護,不進行任何人工干預。禁止各類生產性、商業性、經營性活動,禁止旅遊與生態體驗。生態修復區,將會實施必要的人工干預措施,禁止新增社區居民生產生活設施,逐步引導區域內居民全部遷出。科普遊憩區嚴格控制科普遊憩用地規模,允許保留“自建自營自用”小水電,允許低強度的特許經營。傳統利用區內,可以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合理控制生產經營活動。

“原則上不實行大規模移民”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內居民的定居和移民問題廣受關注,對此,唐小平談到,國家公園範圍內原則上不實行大規模移民。“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範圍內,共有23.34萬人。佔總面積73%的核心保護區內,人口不到一萬人,所以不會有大規模的移民。”唐小平介紹。唐小平介紹稱,按照功能區的劃分,核心保護區禁止訪客進入內部。生態修復區,原則上不允許進入內部,有特殊需求(如科學考察)需經相關部門同意後且在專業嚮導的帶領下方可進入,並對活動進行嚴格控制。科普遊憩區,可允許機動車進入,可開展規定的遊憩活動,但需限定訪客活動路線以及對不同強度的遊憩活動進行分劃和管理。特殊活動需經相關部門同意後在管護員或嚮導的帶領下合規進行。傳統利用區允許機動車進入,在扶持生態產業的前提下,適當開展體驗活動,提供與資源保護相一致的體驗項目。

紅星新聞記者 李秀明

編輯 邱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