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軍事外交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特別是在海外維和方面的貢獻越來越大”。1990年4月,中國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時至今日,中國軍隊實現了派遣維和人員從無到有、兵力規模從小到大、部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的歷史性跨越。請關注今天出版的《中國國防報》爲您帶來有關中國維和行動的詳細報道——

  

  “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貢獻者”

  ■馬 堯

  維和行動意義重大

  聯合國維和行動是根據安理會或聯大通過的決議,向衝突地區派遣維持和平部隊或軍事觀察團,以恢復或維護和平的一種行動。聯合國維和行動不僅能限制衝突持續時間和烈度、減低衝突再起的幾率、遏制衝突擴散,還能夠扮演“第三方”,促進衝突雙方和解,爲國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目前,世界各地有16個維持和平行動和36個特別政治任務,共127個國家參加,統稱爲聯合國和平行動。參與維持和平行動的人員約11.2萬人,其中軍警95553人、文職人員15153人、聯合國志願人員597人等。特別政治任務包括13項政治特派團行動、10名特使和顧問、13個制裁小組和監測組,共有8000多人蔘與,其中主要是文職人員,也有一些軍警和軍事觀察員。

  

  中國維和官兵爲孟加拉國工兵施工提供護衛。

  中國維和行動從無到有,從有到多

  今年是聯合國開展維和行動70週年,也是中國參與維和行動28週年。聯合國新聞部與維和行動部、外勤支助部一起,使用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以及斯瓦希里語、葡萄牙語製作了一系列圖片、語音和視頻。這批資料記錄了中國維和官兵在利比里亞、南蘇丹、黎巴嫩等地執行任務的出色表現,各地民衆還在畫稿上用8種語言寫着“謝謝中國,感謝您的服務和犧牲”,彰顯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作出突出貢獻。28年來,中國軍隊實現了派遣維和人員從無到有、兵力規模從小到大、部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派出維和軍事人員3.7萬餘人次,維和官兵累計新建、修復道路1.6萬餘公里,排除地雷及各類未爆炸物9800餘枚;接診病患超過20萬人次;運送各類物資器材135萬噸,運輸總里程達1300萬公里。目前,中國軍隊共有2500餘名官兵在聯合國7個任務區及聯合國維和行動部執行維和任務。

  在國際形勢面臨深刻複雜變化之時,聯合國維和行動所面臨的挑戰也變得更加複雜,比如資金有限、維和人員數量不足、授權不清晰、軍事裝備短缺、救災防災物資不足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參與顯得尤爲珍貴。據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報道,中國目前是聯合國維和預算的第二大貢獻者。中國的維和行動促進國際合作,爲改善雙邊和多邊關係提供多重機會。

  從經費支持來看,中國最初對維和費用的攤款比例不足1%,2009年超過3%,而2016年度共繳納聯合國維和攤款8.44億美元(約合58億元人民幣),佔攤款總額的10.2%,在聯合國所有成員國中位居第二。從力量貢獻來看,中國派出參與維和行動的軍人數量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最多的。英國《衛報》9月刊文認爲中國已成爲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支柱。

  美國和平研究所今年10月刊登文章指出,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堅定支持者,也是維和人員的主要貢獻者。中國積極地參與聯合國維和組織的改革,併爲任務提供更多的投入。

  

  中國第17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多功能工兵分隊在“中國醫師節”開展義診活動。

  中國影響力逐漸擴大

  美國《外交學人》4月17日刊文稱,中國正在超越美國,成爲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領導者,並在國際社會中樹立“和平、文明和強大”的形象。中國將維和作爲國家形象建設機制,致力於提高國際聲譽。中國的維和行動不僅能減輕西方國家的戒備,還能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邀請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訪問,意在展示中國對維和行動的大力支持,突出中國作爲全球參與者的作用,而美國正從聯合國等多邊機構中撤出。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今年發佈的一份報告認爲,中國正在成爲聯合國維和的領導者,由於美國縮減對聯合國的貢獻,中國在維和行動中的作用可能會持續增長。

   製圖:孫晨姌

  隨着國力不斷增強,中國軍隊將加大參與國際維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等行動的力度,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這也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與國際責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