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劇場停擺,但觀衆與藝術仍有通道相連——這就是“雲劇場”。在線觀演模式超越了時空和物理條件的限制,爲各大藝術機構和院團提供了更深入廣泛地與全球觀衆交流的機會。

和很多藝術愛好者一樣,筆者這段時間也在網上觀看了不少演出的直播和錄像,聊補無法走進劇場的遺憾,其中有幾部舞蹈作品給筆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舞蹈是劇場藝術中最直觀展現生命力的門類,此刻此景下,一屏之隔地觀看舞蹈藝術家們透過肢體語言全然打開人類生命的自然活力與天然通道,更能感受到人類在精神世界裏緊密關聯,而這正是疫情之下舞蹈藝術反哺於人類最樸質的能量之源。

當舞蹈從線下來到線上,不僅塑造了更加多維的藝術景象,也爲自身帶來了探索多元化發展的機遇。在經過多年的轉型和整合後,走進劇場感受舞臺上藝術家的魅力與通過鏡頭觀看被放大了的舞蹈家們的表演,將構成整個藝術演出的全景,進一步促進圈內業態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亞歷山大·埃克曼版《天鵝湖》:經典被轉化爲超鏈接的文本符號

全球各大劇院都通過線上平臺頻繁更新演出資源,爲特殊時期的人們提供藝術滋養。比如莫斯科大劇院在其Youtube官方號上投放了多部芭蕾舞作品,其中包括《天鵝湖》《睡美人》《強盜的女兒》《胡桃夾子》等;馬林斯基劇院也在其官方直播平臺Mariinsk.tv上投放了《安娜·卡列尼娜》和《灰姑娘》;巴黎歌劇院則在www.france.tv上推出了《天鵝湖》和《吉賽爾》。

除這些傳統保留劇目外,部分劇院還推出了許多難以得見的新作品、新劇目的全版影像。如,英國知名線上戲劇與表演藝術頻道Marquee TV在4月初上傳了一批當代舞蹈作品,其中包括瑞典舞蹈家亞歷山大·埃克曼的三部芭蕾舞劇《逃避者》《天鵝湖》《地下40米》;希臘先鋒派導演帕帕約安努的《內部》(6小時全版)和《偉大馴服者》;英國現代舞大師阿庫·漢姆的《吉賽爾》《陌生人》以及他爲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編排的最新作品的排練直播視頻等等。如此衆多線上資源,讓全球的舞蹈愛好者們目不暇接。

馬林斯基劇院《堂吉訶德》

在衆多精彩作品之中,瑞典舞蹈家亞歷山大·埃克曼版《天鵝湖》給筆者留下了歎爲觀止的印象。一方面源於編舞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詼諧幽默的角色設定、超現實的空間佈景、華美怪誕的服裝設計,到歌劇、戲劇、百老匯等元素的加入,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是源於編導獨特創作思維及表達方式。全球許多知名舞蹈家都試圖將改編經典作爲藝術創新的起點,但殊不知,改編經典從來都是利益的雙刃劍。前有經歷時代淬鍊,被作爲浪漫芭蕾代表的原版《天鵝湖》,後有被稱爲“21世紀現象級作品”的馬修·伯恩男版《天鵝湖》,此版是如何對這部誕生於一百多年前的芭蕾舞劇進行解構和重構的呢?

埃克曼擺脫了原版的線性敘事結構,但並沒有完全拋棄原作,而是將“天鵝湖”作品轉化爲一個“超鏈接”的文本符號,將其代入到新作的整體框架中。編導立足於立體思維空間,用一條時間主線梳理出三幕間的相互關係,構建出一個立體多元的戲劇結構。

第一幕:1877年(more or less)。巧妙交代了“天鵝湖”的前世由來;通過編舞家、劇場管理者、音樂家、演員等不同身份人物角色的設定,以及上下兩層馬蹄形環繞的21道門將舞臺空間前後分層運用,巧妙勾勒出19世紀俄羅斯芭蕾舞生存的文化背景。花腔女高音、戲劇唸白加上富有節奏的人聲演唱充滿裝飾性,表演詼諧幽默,十分有趣。

第二幕:137年後。大幕升起,一個波光粼粼的湖泊出現在舞臺上,身着蔚藍緊身衣和頭套的舞者如雕塑般棲息在水面上。這羣“天鵝”抬起翅膀從輕微抖動到快速划動,再到手臂大幅度甩動,在空中製造出發射狀的水花形狀,由小漸大晶瑩閃亮。“天鵝們”起身由舞臺兩側開始交叉滑行、俯衝、滾地、奔跑,動作層次豐富多變,舞者出其不意的動作與水花交相輝映,仿若羣鵝們徜徉在一片湖泊之中,帶給觀衆無與倫比的視覺震撼。

正當你睜大雙眼,無比期待下一步會有何出其不意時,舞者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直接過渡到第三幕:427年後。一名舞者穿上橄欖球護具站在舞臺正中間,而舞臺上空卻墜落下1000只橡膠鴨子,散落一地。兩隻黑白天鵝出現,打破了人們對黑白天鵝的一貫印象,充滿戲劇性地在舞臺上對打起來。當所有的“天鵝”手持綵球、鑼、低音號、小提琴、小號、游泳圈、潛水服甚至是一盆樹走上舞臺後,一幅水上狂歡節的景象被呈現出來。所有看似毫無關聯的道具在同一個空間中交流、碰撞,荒誕的表象下隱藏着編導對時空的表達,對世界的再現和對生命的感悟。在該語境中,水被描繪成人類嬉戲的天堂,卻也象徵着天鵝生存的艱難處境,是人類與自然此消彼長關係的舉證。

埃克曼版《天鵝湖》中體現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場景:一名舞者穿上橄欖球護具站在舞臺正中間,舞臺上空墜落下1000只橡膠鴨子,散落一地,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過渡到下一幕

作爲當今世界舞壇最炙手可熱的編舞家,埃克曼繼續發揮其詼諧幽默、獨出心裁的創意風格。在作品中,他以獨有的藝術思維方式重構了時間,再造出空間,賦予了“天鵝湖”全新的符號意義,使作品具有歷史的追溯性和再造性。當觀衆進行觀看時,想象思維也變得開放立體起來,渾然不覺中激發出無限的情感可能。

英國芭蕾男孩舞蹈團:與女編導碰撞出現代舞蹈的多樣可能

今年的世界戲劇日當天,國際上極富盛名的舞蹈藝術表演機構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宣佈於當晚19點30分在其社交網站上直播英國芭蕾男孩舞蹈團新作《Deluxe》的首映,以此慶祝世界戲劇日。英國芭蕾男孩舞蹈團是目前享譽全球的全男班芭蕾舞團,也是英國最受觀衆喜愛的現代芭蕾舞團之一,早在2005年,舞團就與沙德勒之井劇院簽訂了長期合作的聯盟關係。一直以來,舞團以劇院爲平臺,委約創作了許多優質經典的作品。首映式上放映的新作品《Deluxe》,是劇院積極推廣加盟藝術家與外界藝術家合作創新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Deluxe》所包含的兩部作品,均出自女編導之手。由此碰撞出的火花,也爲現代舞蹈的多元發展帶來啓發。

首映視頻全長將近兩小時,內容主要包含了兩個作品的完整呈現,中間還穿插了對兩位作品編導、六位舞蹈演員的採訪及現場排練的片段。

第一個作品《Bradley4:18》由英國女編導馬克辛·道爾編排,她通過挖掘舞者身上所具備的不同性格特質來展現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前言舞段中,舞者身着白色工裝服,在急促、富有律動的爵士樂伴奏下,時而抖肩,時而擺臀,表現出開朗幽默、優雅風趣的英倫風範。中間舞段,六位舞者陸續出場,他們雖然身着西服衣冠楚楚,但每個人的臉上卻都帶着傷,在幽暗的燈光下顯得淒涼狼狽。舞者獨舞部分通過不同質感、不同節奏類型和發力方式的舞蹈語言充分彰顯出個性:有人自我陶醉,有人身體僵硬,還有人如鬥士般捶胸倒地。其中一段獨舞,借用了英國歌手Kate Tempest說唱詩歌的形式,將快速說唱和動作完全配合起來,一連串押韻的詞語與機械般肌肉震動完全同步,語言上強能量的爆發和身體上力度節奏的控制結合爲一體,讓你震撼於演員表現力和掌控力的同時,也感受到編導獨到的藝術洞察力。最後部分,舞者們相互拉扯又相互依靠,生活化的自然動作講述着人與人之間不斷髮生的故事,越來越快速的奔跑、跳躍潛藏着現實生活中的衝突與掙扎,音樂在急促中戛然而止,未斷的情緒卻隨之在黑暗中彌散開來。

由中國舞蹈家謝欣編排的《漣漪》將剛柔相濟、此消彼長的思維認識融入到舞蹈動作語彙中,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特質與平衡的東方美感 

第二個作品是由中國舞蹈家謝欣編排的《漣漪》。作品開演前,插入了一段對謝欣的採訪,對話真實而有趣。當她被問到與全男班舞者合作有何感受時,謝欣表示與以往舞團男女比例三七分所持有的能量不同,此次更需要通過一個流動、柔和的力量把全男生的能量引導至五五分的平衡狀態。此部作品以“漣漪”爲名,正是編導出於對身體連接與互動中所產生的能量走向的一種思考,藉助一粒石頭被投入水中產生圓形波紋而後擴大散開的形態,表現人細微的心理活動過程,十分切題。作爲一位中國舞者,謝欣很善於將剛柔相濟、此消彼長的思維認識融入到舞蹈動作語彙中,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特質與平衡的東方美感。這種細膩、敏感、流動的身體連接是謝欣最爲鮮明的動作風格,與全男舞團的英倫氣質似乎相離較遠。如何從中找到平衡,對謝欣而言顯然是充滿挑戰的。

作品從雙人連接開始,站在前面的舞者可被視作主角,身後的舞者雙手輕撫着他的頭部,引導着他在左右兩極之間微微擺動。隨着漣漪的擴大,雙人動作由頭至肩再到手臂引導與跟隨,兩人之間的關係顯得親密無間。隨着另外四人走上舞臺,五個人平行相靠,雙手在左右擺動中激起陣陣漣漪,無論是聚集還是散開,始終保持着以主角爲中心的圓圈隊形。當海浪聲席捲而來,舞者的身體如水般清澈靈動。在低沉的大提琴和鼓點聲中,舞者動作從呼吸帶動、手臂畫圓、延伸留長到抱身蹲轉、反身立轉、八字螺旋轉,這些動作無一不是圓弧動勢思維的具體表現。迴旋、均衡、連貫的動作規律輔以連綿不斷的節奏處理,體現出了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中間部分通過接觸、聯結、互動的順序有層次地進行,從雙人、三人慢慢發展至全體演員,再回歸至主角的獨舞,由語句至段落再到整體結構層層鋪墊,有序推進,動作發展有其清晰的邏輯過程。

當主角獨舞結束,開頭的雙人舞再次反覆時,觀衆不由心領神會,舞者剛纔是開啓了一段回憶的旅程。在他的記憶被啓封后,陣陣漣漪讓一些人和事湧入腦海,慢慢發展擴大到全部,直到身體逐漸恢復神智,記憶慢慢褪去,留在心頭的正是那無盡的傷感,此時所有演員上臺,以相對整齊的動作對情緒進行呼應和昇華。他們雙腿鬆弛移動、手臂連綿滾動、手腕前後交疊擺動、身體上下跳躍撥動,動作簡單純粹卻充滿溫度。整部作品在安靜、鬆弛的氛圍中展開,演員們細膩、柔軟的身體質感和流動、內省的東方審美在作品中體現得十分充分,進一步說明通過作品東西方舞者間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內在連接,編導與演員們的身心達到了共生與融合。

兩部作品風格迥異,連場演出對比強烈。第一部以一種個性化、戲劇化的表達方式展示了強大的身體能量,凸顯出人內在的矛盾屬性;第二部以流水般質感的動作連接,探尋着人與人之間關於彼此的記憶。在排練過程中,兩位女編導都給予了舞團充分發揮的自由空間,無論是馬克辛·道爾用抽象的關鍵詞來激發舞者,讓他們各自在獨舞中尋找不同特質的表現,還是謝欣有意識地調整以她爲主導的編舞方式,以便給予演員更大的表現自由。

在視頻開頭,沙德勒之井劇院藝術總監斯伯汀講述了開啓線上放映活動的初衷。他說道:“舞蹈具有跨越國界、語言、文化的力量,能夠打動你我的內心,開放人們的心扉,加深我們彼此的瞭解,尤其是在目前這樣一個困難的時期,演出必須繼續。”的確,疫情之下藝術家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迫切地需要思考藝術與社會間彼此生髮的深刻關係,更需要找到人與人相互連接、幫助、傾聽、協作和治療的方法。全球藝術觀衆不受到地理和時空的限制,在網絡空間中以在線觀演的方式與藝術家們建立着連接、激勵着彼此、傳遞着“愛”。



作者:鄧佳,上海戲劇學院在讀博士生
編輯:周敏嫺
責任編輯:王磊

本版圖片均來源於演出官網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