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胖成功的背後是把知識付費產品的精英化,如同學習精英化一樣,在這點上羅胖是做得比較到位了,他雖然打造的也是碎片化的學習,但是在某一個專業領域 類是精英化的,如一個專業只選擇最優秀的老師來開課程,而不像其他APP一樣遍地開花,同樣類型的課程可能是幾十個幾百個人都來講,反而導致課程良莠不齊,最終喪夫了口碑,這就是羅胖的聰明之處了,讓所有進來學習的人沒有選擇困難症,這個門類就這一個人在講,不要選擇了,就他了。焦慮不焦慮還在於自己罷了,欣賞羅胖的那句終身學習,但不會認同認識就在得到這句話,因爲知識無所不在,不僅僅在得到,關鍵是看你如何去獲取了,僅僅因爲羅胖吆喝的聲音大了一點,就一股腦的買下所有的課程去學習,那隻能說明太傻太天真罷了,學習不是這樣玩的,沒有目標性的學習只能怪自己並沒有找到方向罷了,這樣的焦慮怨不得羅胖們,只能怨自己罷了。

和你一起終身學習,這裏是羅輯思維。

每次聽羅胖吹牛時開篇就是這句話,很是受用,在如今社會知識變遷日益快速並迭代的情況下,終身學習已經變成一種常態,羅胖倒是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供大家一起學習。從商業上來說,羅胖選對了行業選對了方向,獲得了成功了,同樣也收穫了不一樣的聲音:傳播知識焦慮。

在有期羅輯思維節目中,羅胖吐槽說道:我羅胖不過多喊了幾句,學習很重要,提升認知很急迫,就有人說我是“販賣焦慮”的。你還缺焦慮嗎?你家裏已經有那麼多焦慮,我還能賣給你多少焦慮呢?你看,勸人學習,是一件多麼難做到的事。

終身學習和焦慮

前幾天偶爾和同事們聊天,談到了網購這事,同志們感嘆多年前網購時根本不相信那些網購的傢伙們,哪怕網購了都是自己上門取貨,想要網購也是麻煩的很,平臺太少,信用也沒建立起來,到如今,想要網購直接上網刷單結束,然後坐等,只用了數年的時間,網購的快捷性和信用性就已經迭代了數次,若是沒有一點學習力並跟隨時代的精神,估計連網購都不會操作了。

如今說是知識爆炸的年代估計所有人都贊同,在19世紀,人類的知識量大約50年翻一番,20世紀初則縮短爲30年,20世紀中葉爲20年,到80年代只需3到5年。據美國詹姆斯馬丁的測算,近十年人類知識總量已達到三年翻一番,到2020年甚至要達到每73天翻番的空前速度。

面對這種知識增長的速度,許多人就不談定了,終日處在焦慮當中,當然也有不焦慮的,這種不焦慮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視時代的進步,侷限於當下看不見的;一種是一直在學習當中,不管學的好與壞,卻是帶着目標去學習的。

2018年有兩條新聞很有意思,一條新聞是,河北唐山市的路橋收費站被取消了,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即將下崗,於是他們去找有關領導討說法。在這羣下崗人員中,一位36歲的大姐說:“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另一條新聞是,阿里巴巴年薪40萬招聘資深產品體驗師,要求年紀在60歲以上。招聘結束後,首批應聘到崗位的10位大爺大媽參加了線下溝通會。其中83歲的清華學霸奶奶是十幾個羣的廣場舞KOL(意見領袖)經常組織一些線下活動,62歲的曾大爺更是直接拿出自己做的PPT,他還有一手熟練操作Photoshop的絕活兒……

最終這個招聘也有了個結果,64歲浙江理工大學英語副教授劉豔萍被錄用,擔任產品體驗師,也成爲阿里巴巴年齡最大的新入職員工。

這兩條新聞放在一起,可以看到前者36歲的大姐以爲自己的工作就是鐵飯碗,可能從來沒有焦慮過,也沒有考慮過如何學習的問題,等到下崗了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時代拋棄了,但是她真的被拋棄了嗎?

第二條新聞,能看到什麼?哪怕是60歲以上的人,依舊在不停的學習當中,所以當機會來到的時候,就可以一展風采,即使沒有這種機會,大媽依舊是意見領袖,老大爺操作網絡都不在話下,生活依舊活着有滋有味。

大媽大爺們不會焦慮,還年輕的大姐開始要焦慮了。

到底誰在知識焦慮?

網絡上曾經有一篇文章非常紅火,名字叫《羅振宇的騙局,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感興趣的人可以搜索去看下,在文中作者模擬了一個叫劉剛的同志,從一睜開眼就打開得到APP學習,再看其他APP、公衆號及買各種圖書,在學習的路上疲憊不堪,結果發現並沒有學到多少知識。

也有現實中的事例,同樣是花了許多錢學習,結果發現是:思維並沒有由此而升級,知識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如此看來想不焦慮都不成,花錢買知識結果卻變成了原地踏步,爲了學習而學習的結果依然無用。

文中當然順便給羅胖們一個板子,好像是因爲他們只提供了雞湯並沒有給勺子,所以他們是焦慮的創造者,通過焦慮來騙取想學習想提升人的金錢。

文中也給出了方法和工具,就個人來說,我是贊同文章中提供的那些可行的方法,根據目標和需要來學習,但不贊同認爲羅胖們就是焦慮的源頭,按羅胖的說法,我還能賣給你多少焦慮呢?

焦慮不焦慮還在於自己罷了,欣賞羅胖的那句終身學習,但不會認同認識就在得到這句話,因爲知識無所不在,不僅僅在得到,關鍵是看你如何去獲取了,僅僅因爲羅胖吆喝的聲音大了一點,就一股腦的買下所有的課程去學習,那隻能說明太傻太天真罷了,學習不是這樣玩的,沒有目標性的學習只能怪自己並沒有找到方向罷了,這樣的焦慮怨不得羅胖們,只能怨自己罷了。

正如琉璃瓶中的蒼蠅一樣,明明前方有一個出口在那裏,這可能就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特質制訂的最佳目標所在地,但卻以爲哪裏都是出口,他們可能認爲一句雞湯的話,不想當將軍的理髮師不是好的理髮師,所以今天學點邏輯,明天學點心理,後天學點營銷,然後再會會計、律師、每個行業若是深入進去是一個宏大的體系,但有的人認爲只需要每個行業舀一瓢水就足夠了,那不焦慮纔怪呢。

知識焦慮只在焦慮者本身,而不是那些知識的販賣者。

如何終身學習

談到終身學習不得不談到羅胖成功的原因。

2019年5月26日是“得到”三週年開放日,羅振宇不無驕傲地說:過去的一年裏,“得到”的用戶數量從2000萬增長到2980萬;知識產品,從71增長到131個;聽書產品從1284個增長到1943個。

羅胖成功的背後是把知識付費產品的精英化,如同學習精英化一樣,在這點上羅胖是做得比較到位了,他雖然打造的也是碎片化的學習,但是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類是精英化的,如一個專業只選擇最優秀的老師來開課程,而不像其他APP一樣遍地開花,同樣類型的課程可能是幾十個幾百個人都來講,反而導致課程良莠不齊,最終喪夫了口碑,這就是羅胖的聰明之處了,讓所有進來學習的人沒有選擇困難症,這個門類就這一個人在講,不要選擇了,就他了。

實現同樣策略的還有西貝莜麪村,直接把菜品砍成只有33道,想喫別的沒有,只有這些,然後再精工細作這33道菜,按西貝的說法是:閉着眼睛點,道道都好喫。所以西貝莜麪村在精英化菜品的戰略下也成功了。

羅胖用這種方法成功了,他確實沒有告訴來學習的人也應該按照這種精英的方法來學習,畢竟商人的本質就是賺錢,當然來學習的人購買的課程越多越好了,所以每上新一門課羅胖都會建議大家好好學習一下,這些你若是認爲自己需要學習,那麼只能怪自己了,怪不得羅胖,畢竟錢在來訪者的腰包裏,羅胖只是建議,卻沒有把刀架要你脖子上讓你掏錢。

學習同樣需要精英主義,一個人學習的目標有了,那麼就要有自己的精英課程,選擇一個品類深入學習,才叫做精英學習。

當一個人沒有準備好或者是沒有方向目標感時,在面對無窮多的知識,在面對知識爆炸的年代,那隻能變得焦慮無比了,因爲不知道如何去尋找方向及學習。

個人切身的體會,許多年過去了,大學四年中那些曾經教過的老師們的知識也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唯獨一個老師說的話記憶尤深,上大學後有新生交流會,那位老師在臺上講了近半個小時,唯獨有一段話的大概意思卻是記住了:在大學你們可能學到的知識到了社會上只能用上一點點,再過幾年可能完全沒用,但大學其實不是教你這些死知識的地方,你們唯獨在大學裏要學的一個本領就是,學會如何去學習。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已經別無選擇,唯一的選擇就是帶着目標去終身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