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9日,印度總理莫迪訪日並與日本首相安倍舉行會談。自莫迪2014年上任以來,這已是莫迪與安倍的第12次會晤。除G20峯會和東亞峯會這兩個國際會議場合外,其餘均爲兩位領導人之間的互訪。這次安倍先在山梨縣鳴澤村的別墅款待莫迪,這也是他首次在那裏招待外國訪客。

▲10月28日,安倍在自家別墅設宴款待莫迪。|視覺中國

即便美國是日本外交的重中之重,但特朗普與其前任奧巴馬都沒有享受過這一待遇,由此可見安倍對莫迪訪日之重視。當然去年9月安倍訪印時,莫迪也曾在其家鄉款待過安倍,雙方之間的關係確實非同尋常。

在10月29日的會談中,安倍強調日印關係是“全世界發展潛力最大的雙邊關係”,並將通過建設“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來加強南亞和非洲等地區的互聯互通。安倍還一再強調“自由和開放的印太戰略”,同意將盡快簽署日本自衛隊與印度軍隊之間的《勞務與物資互換協議》。截至目前,日本已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簽署了這一協議。今後兩國還將在共同研發人工智能技術及其他數碼技術領域開展合作。另外,雙方之間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高達750億美元,而日本在印度的外貿夥伴中僅名列第13位,這一金額顯然非同小可。

在陪同莫迪從山梨縣前往東京的列車上,安倍竭力攛掇莫迪將雙方之間副部級的“外長與防長2+2會談”升格爲正部級,莫迪認爲大可不必,因爲他與安倍之間的對話已如此頻繁。但安倍卻認爲,“2+2”的意義非同一般。既然如此,莫迪也只能接受這一提議,於是這一內容也就載入聯合聲明中。在安倍看來,這一層面的安全合作象徵着日印關係新的時代。

當然,儘管莫迪訪日氣氛極爲熱烈,但是雙方也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達成一致。例如日本一直急於向印度出售US-2型水陸兩用飛機。該飛機由新明和公司生產,機身長度爲33米(略小於中國的鯤龍600),具有航程遠、短距離從水面起降,並可在惡劣海況下起降等優點。印度海軍也很希望擁有該機型,雙方從2013年就開始談判。但日本希望直接出口,而印度則要求在引進技術後在其國內生產。此外對該機的用途雙方也不一致:日方力主用於海上救助,而印度方面則希望用於向島嶼投送兵力和反潛。日本雖然從2014年開始對防衛產品出口開禁,但迄今爲止尚未接到一份大單,安倍很希望能趁熱打鐵從印度這裏打開缺口,但近期內實現這一目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安倍對印度可謂一往情深。安倍的外公岸信介於1957年就訪問過印度,那是戰後日本首位訪印的首相。如今,安倍將印度視爲“準盟國”,當然要竭盡全力拉住印度。早在安倍首次出任首相之際,時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莫迪就在2007年訪日之際會見了安倍。當年8月安倍在訪印時在印度國會發表的演講獲得了熱烈掌聲。

此外,安倍剛剛訪華後就接待莫迪,引發一些輿論猜測。如《讀賣新聞》認爲,此舉是爲了沖淡國際社會對日本與中國走得太近的感覺,日本特意安排了莫迪隨即訪日的日程。而《產經新聞》則認爲,這是向國際社會顯示日本與印度的親密合作關係,是爲了牽制中國。

但實際上,在對華問題上,莫迪與安倍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完全一致。中印之間有2000多公里的邊界線,中國是印度的頭號貿易伙伴。雖然印度未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但已是亞投行的成員國;中國和印度不僅同爲金磚成員國,而且印度還加入了上合組織。鑑於印度的綜合實力與中國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印度根本不可能像日本所希望的那樣與中國抗衡。所以這次莫迪對安倍提升“2+2會談”級別也不無顧慮。正是考慮到印度的立場,所以日本只能強調“印太戰略並非針對中國。”

來源:文匯報,11月4日

作者:陳鴻斌(作者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信息所原所長)

原文編輯:陸益峯 吳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