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通俗小說,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三國志改編,虛實結合的小說,其人物及故事影響後世甚遠。

有一說皇太極就是效法三國演義,擊敗明朝和李自成等農民軍,進而成功入關。也有傳言日本戰國時代德川家康就效法諸葛亮的空城計,讓武田信玄中計。不管這些說法的真僞,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確實有許多公司以三國演義的範例來做爲商業政策的借鑑。可以說三國演義在華人心目中已佔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

筆者一向喜愛歷史,陳壽的三國志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是我私心所愛的讀物。重溫三國演義,筆者特別對於蜀漢的興衰極爲感慨。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劉備就個人才能而言,並不出衆,對比曹操及孫權,他的資源也不豐富,然而最後卻能以鼎立之姿與曹孫兩人齊肩,靠的就是人才。包括簡雍、孫乾、麋竺、諸葛亮、馬良、龐統等等,個個都有治國的長才。

尤其當時俗語有云:

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一舉得二,無怪乎他躊躇滿志。文臣之外,其麾下武將也赫赫有名,如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以及魏延等均是一時之選。人才濟濟是他成就一方霸業的關鍵因素之一。

劉備善於發掘人才,也積極的留才用才。爲了求才,他可以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造就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千古美談,爲了展現愛才,他可以在長坂坡之役後怒摔其子,致使趙雲等衆部將忠心跟隨。他知人善任,又用人不疑,使文才武將各得其位,一展長才。

同時他網羅人才也不爲地域籍貫年紀所限,例如馬超雖來自西涼,在投入蜀漢陣營後依舊被委以重任;例如黃忠,年紀雖大,仍被敬之以將才。這麼一個集合天下各地菁英的團隊,正是劉備可以與曹操、孫權分庭抗禮的最大資產。

然而在劉備在白帝城含恨而亡,諸葛亮接手的後蜀時代,人才斷層成了蜀漢的最大問題。其實在西川劉璋降後,他的陣營還有很多文武百官,如李嚴、法正、譙周等,都爲劉備所用,但是在諸葛亮主政之後,他所相信重用的還是原先荊州的人才。

隨着時間過去,原先的將臣死的死,老的老,人才的凋零無可避免,他又沒有積極在當地育才,培養新血來承繼前人的努力。雖然在六出祁山的後期,招降了姜維,但已無力可迴天。這纔有了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故事。從這個角度看來,蜀漢的歷史,可謂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如果當時諸葛亮能和劉備一樣,廣招天下能人,發掘當地人才,或許三國的故事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