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道,福特汽車公司上一財年在印度實現十年來的首次盈利,這標誌着兩年前這家美國汽車製造商爲印度市場(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市場之一)制定的戰略已經開始取得一些成功。

在一個名爲“新興市場運營模式”(EMOM)的計劃下,福特將生產成本削減了40%,並在印度當地開發了更多車輛,與此同時福特正逐漸遠離其“一個福特”計劃,該計劃限制了其成本競爭力,導致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上不夠靈活。

福特印度分公司總經理Anurag Mehrotra在一次採訪中表示,“EMOM計劃便是福特在印度轉型的‘北極星’。”但目前福特在印度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其在印度乘用車總銷量中所佔的比例還不到3%,分析師稱汽車製造商在印度很難盈利。

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移動出行領域副總裁Kaushik Madhavan表示,“汽車製造商們要想在印度市場取得成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Madhavan補充稱,福特要在印度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其關鍵因素在於如何利用與當地汽車製造商馬恆達之間的合作關係。

作爲EMOM計劃的一部分,福特正在加深與馬恆達之間的關係,以便在印度生產乘用車,不過這也可能涉及在其他新興市場的銷售。

過去二十年中,福特已在印度投資20億美元(15億英鎊)。印度市場逐漸成爲汽車製造商們的主要增長領域,根據諮詢公司IHS Markit的數據,去年印度汽車銷量同比增加8%至330萬輛,到2020年,印度將成爲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汽車銷量將超過500萬輛。

全球大多數汽車公司均難以獲得印度那些注重節省成本的消費者的青睞,而現在,車企們又面臨來自投資者的壓力,要求它們將重點放在更有利可圖的市場以及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新技術上。

日本鈴木汽車子公司瑪魯蒂鈴木(Maruti Suzuki)是印度最暢銷汽車品牌,該國每售出兩輛汽車中必有一輛是瑪魯蒂鈴木,該品牌的成功源於其擁有龐大的產品組合和經銷商網絡,且價格低廉,其在印度的本土團隊可以快速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

與瑪魯蒂鈴木最爲接近的競爭對手是現代汽車,其在印度佔有17%的市場份額,與通用汽車、菲亞特克萊斯勒和大衆集團等美國和歐洲競爭對手相比,其在印度市場取得了更好的成功。

福特與印度市場領頭羊們之間的差距依然相當大,但其上一財年在印度售出逾90,000輛汽車,且出口量是銷量的兩倍。行業數據顯示,兩年前,福特在印度市場的年銷量不到80,000輛,出口量也纔在110,000輛。

更大自主權

業內消息人士表示,西方汽車製造商們與日本鈴木以及韓國現代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因爲它們未能成功調整全球產品和戰略,以適應印度崇尚節約的消費者,此外,它們在印度本土的團隊通常缺乏自主權。

福特實施的新戰略爲當地管理團隊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權,並將通過削減成本、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以及投資新技術等方式,爲福特未來幾年耗資110億美元的全球重組計劃做出貢獻。福特的新戰略似乎使該公司在改善印度銷量的路上邁出了謹慎的一步。

根據一份監管文件,在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財政年度,福特印度子公司實現了52.6億盧比(7200萬美元)的利潤,而上年同期福特在該地區虧損52.1億盧比。相比之下,通用汽車去年決定削減虧損並停止在印度銷售汽車;而大衆汽車則選擇退居二線,將在印度的戰略轉交給斯柯達。

2016年末,在上海召開的爲期一週的戰略會議上,福特亞洲和印度的高管們提出了EMOM計劃,並選擇印度作爲試驗基地。該戰略目前尚未正式推廣到其他市場。

福特印度公司總經理Mehrotra表示,“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在印度維持一個可持續的且有利可圖的業務,”並補充稱,福特正着眼於其品牌、產品、成本和規模以提高效率。

例如,福特Figo掀背車售價僅爲60萬盧比(8200美元),該款車使用的進口腳墊比在當地採購的要貴。但在EMOM的一次評估中,福特瞭解到買家並不十分想要進口腳墊。通過改用鐵路貨運而不是公路運輸,福特將物流成本削減了20%,並將其汽車中印度當地零部件的使用率從之前的60%-70%提高到現在的85%。

削減成本

福特管理層還表示,該公司已經開發出了一種低成本的經銷商模式,該種模式規模較小且展出的車輛也較少。福特通常會花5000萬到6000萬盧比用於展廳庫存、零部件和銷售人員,而在新的經銷商模式下,成本只有之前的一半。

知情人士稱,福特較早前在產品升級上的花費是國內汽車製造商的三倍左右,因爲福特印度子公司需要向母公司支付一筆類似特許權使用費的費用。而在EMOM計劃下,福特印度公司將在內部開發更多產品,使其能更快速地應對市場變化,並降低特許權使用費從而提高利潤。

去年,福特與馬恆達結成聯盟共同開發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汽車,共享動力系統並開發新技術。消息人士稱,福特正與馬恆達開發兩個平臺,其首款車型或於2020年推出;此外,福特正以馬恆達爲基準,降低印度地區的供應商成本。馬恆達是印度唯一的商用電動車製造商,福特還將從其製造電動汽車的低成本技術中受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