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理論和技術的日漸成熟,人工智能這一60多年前就被提出來的概念,在近幾年開始大放異彩。

  順此大勢,人工智能產業駛進了快速車道。2011年,AI初創企業只有70家。到2018年7月,中國AI企業4040家,全球每10.9個小時就誕生一家AI企業

  誠如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所說——未來幾年,出現最多的獨角獸公司將是AI公司。

  而在醫療領域,AI創業公司超過了100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有AI全科醫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臨牀輔助決策系統、AI藥物研發、AI手術機器人等。

  作爲後起之秀的數坤科技,希望用AI打通心血管疾病的整個診療全流程,並且推出了全球首個針對心血管疾病的人工智能診療一體化平臺,首先服務2.9億心血管病患。

  AI醫療的機遇

  數坤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馬春娥一直紮根於人工智能領域。在近10年的IBM創新研究院的工作中,她主要從事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研發,因而十分熟悉技術孵化到產品化的全過程。

  站在人工智能的風口,技術出身的馬春娥與IBM的夥伴們決定出來創業,方向定在了急速增長的醫療服務市場上。中國醫療最大的挑戰是人口基數大而專家醫生太少,加之優質醫療資源分佈很不均衡,醫療服務供給有很大缺口,而這恰巧是人工智能可以帶來的紅利

  與其他人工智能醫療公司不同,數坤科技選擇了心血管這一病患人羣巨大的領域。一直以來,心血管領域鮮有AI公司涉足。其難點主要在兩個大的方面,第一是由於心血管的數據標註起來很難,導致缺乏公開的數據集;第二是AI算法模型的設計十分複雜,整個診斷流程中涉及的診斷問題非常多。

  “在我國,患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人羣有2.9億,其中僅冠心病就有1000多萬人。加之技術門檻高,我國目前能進行心血管疾病診治的醫院還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因而心血管疾病診療的臨牀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廣大的技術環節薄弱的基層醫院。”馬春娥談及進入AI醫療領域的初心,更多的是一份解決醫患需求的責任。

  產品的好壞決定着公司的未來,而人才則是研發優質產品的關鍵。成立一年多,數坤科技彙集了來自IBM Waston、GE healthcare、Alibaba等的40多位世界級科學家和科技人才,他們中不乏人工智能世界競賽多項世界冠軍(Kaggle、NIPS、Grand Challenge)、數學競賽世界冠軍、ACM大賽、諾貝爾獎團隊成員等。他們在尖端科技領域完成了包括雲計算與大數據平臺、心腦血管、基因檢測、癌症預測、視覺感知機理、生物學及腦科學等領域的多項世界首創和權威學術發佈。

  “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我相信我們團隊在算法、原創性研發上的能力是最強的,這也是我們敢於開創性的做心血管人工智能診療產品的原因。”馬春娥自信地說道。

  顯然,在人工智能醫療的巨大機遇前,馬春娥與她的數坤科技已經嶄露鋒芒。

  數坤科技聯合創始人、CEO:馬春娥

  從單病竈到單病種

  目前,很多AI醫療公司在疾病診療上還停留在初級入門階段,比如做一個單病竈的檢測。但疾病本身是很複雜的,這就限制了這類產品的臨牀價值。

  而數坤科技不畏艱難,下苦功把心血管疾病的診療從拍片到打印片子,最後出報告的整個環節全部覆蓋,實現了從單個病竈到單個病種的跨越

  “通過這樣的方式,基本上可以說我們培養出了一個心血管影像AI大夫。”

  對於醫院來說,影像檢測中90%的工作是可重複的、大量的圖像三維重建,現在全部AI化,工作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

  例如在以前的病歷診斷中需要經過數據處理分析、人工寫報告、醫生審覈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十幾分鍾。而AI現在走完所有流程到報告出來只需一分鐘,醫生只需要在AI的結構上覆核即可。

  “我國醫學專家的數量還是太少了,而基層老百姓對專家級別的診斷服務需求是很大的。AI醫生的出現,解決了相當一部分患者對醫學專家的需求。”

  數坤科技產品界面

  到前線去

  與大多數AI公司不同,數坤科技的工作人員長期深入一線,與醫生們一起訓練AI醫生,隨時反饋數據,優化產品。

  “AI模型訓練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過程。之所以選擇花大力氣與更多的醫院合作,一方面是爲了瞭解醫院真正的診療需求;另一方面從數據的廣度上來說,每一家醫院情況不一樣,得到的原始數據也不一樣,爲了讓模型有足夠的泛化能力,我們需要更多的臨牀數據來教計算機和訓練模型。”

  在與醫生的共同協作中,數坤科技的產品讓醫生們很是興奮。

  “醫生們很願意參與到訓練AI模型的工作中。一是能看到自己的診斷思路被AI學習到了,能真切感受到AI每天都在進步,二是用訓練出來的AI產品做輔助日常診斷工作,確實省時省力,他們覺得很酷。”

  產品優秀表現的背後,是數坤團隊們夜以繼日的付出。

  “心血管科室的醫生臨牀診斷所需要的書我都看了,感覺自己越來越多的瞭解冠心病方面的臨牀知識。我們的算法工程師不是坐在實驗室閉門造車,而是工作在醫院,每天都得看好幾百個臨牀case,就一些bad case跟醫生反覆討論診斷思路,只有他們學會了,才能用模型實現。”馬春娥笑稱。

  到今年7月份,數坤科技合作的醫院已經有50來家,90%都是省級的綜合三甲醫院。在地級市中,數坤科技也逐漸與漢中、柳州、阿克蘇等地的醫院展開了合作。

  數坤科技團隊與醫生共同訓練AI大夫

  資本磁石

  2017年AI醫療是風口,幾乎所有公司都能拿到融資,而且數額都不小,數坤科技的融資也相當順利。在公司剛成立不久就得到天使投資人遠毅資本的2000萬投資。A輪是華蓋資本和晨興資本雙領投,遠毅資本繼續跟投。

  “華蓋資本的加入增加了公司在醫療領域的資源,而晨興資本的加入增加了公司在科技創新商業化方面的能力。”

  數坤科技是全球唯一做心血管AI的團隊,產品差異化明顯,而且也逐漸形成了先發優勢和競爭壁壘,積累了海量的標註數據集和核心專利算法,同時還構建了完善的數據質控流程、神經網絡data-in-model-out的框架、按天發佈的產品迭代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這些都支撐數坤科技的產品研發效率遠遠高於同行。

  “心腦血管是大病種,均屬於重大疾病範疇,未來的市場化前景非常好,當然不可或缺的產品價值是商業化變現的前提。所以拿到新一輪的投資後,我們會繼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升AI醫生的診療水平。商業模式上,我們會探索所有可能的模式,如互聯網AI診療模式、醫聯體模式、合作伙伴模式等。”

  AI醫生,是朋友還是敵人

  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三番五次地警告人們——人工智能可能會毀滅人類。

  社會上也充斥着人工智能威脅論,具體到醫療行業,AI是否會代替人類醫生的言論不絕於耳。

  “從宏觀上講,整個醫療行業的醫生資源是極其匱乏的,而不是過剩,所以現階段要解決的是優質醫生資源稀缺性的問題,而不是擔心被替代問題。我們希望通過AI技術,把專家診斷經驗智能化,目的就是爲了解決供需嚴重不匹配的現狀。長期來看,人類對於疾病的認識還很粗淺,仍有大量需要創新突破的領域,這都需要人類去探索,所以不用擔心沒活兒幹。”

  馬春娥認爲人工智能和人類醫生最終必將是一個人機協作的工作模式。人工智能現在更擅長做的是可重複的、大量的和確定性的任務,而人腦最擅長做的是模糊決策。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中,傳統醫療影像的篩查需要人類醫生反覆量寬窄和算比率,過程十分繁雜。而AI利用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的方式去掃病竈,在快速獲得大量信息後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大大節約了人類醫生的寶貴時間,使其能夠與患者進行更多的接觸與交流,爲病人們帶來更好的醫療體驗。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AI與醫療的深度結合,爲解決醫療資源稀缺問題成爲可能。

  數坤科技團隊

  後記

  數坤科技是目前爲止世界上唯一研發出針對心血管疾病的人工智能診斷產品的公司。在這極富機遇的市場上,後來者必定會攜資本與人才蜂擁而至。

  面對風雲激盪的未來市場,數坤科技也在加強技術壁壘,深挖行業護城河。

  “對於後來者,我們已經具有了先發優勢,不斷迭代的產品與積聚的良好口碑使被趕超的難度被逐漸增大。”對於潛在的競爭壓力,馬春娥坦言“不懼怕”。數坤科技已經從單個疾病診斷向診療一體化平臺在拓展,形成了大數據早期預警、人工智能影像篩查、人工智能多學科綜合精確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全流程、全場景的智能診療一體化平臺。

  目前,數坤科技也在往臨牀治療的方向走。例如針對心血管疾病,數坤科技以冠脈影像爲根據地,從結構、解剖學擴展到功能性,從影像走向臨牀。數坤科技要做的,就是圍繞一個疾病,從診斷、治療到康復檢測,把整個疾病治療週期都服務好

  對於人工智能和數坤科技的未來,馬春娥持樂觀態度。她相信,繼續往這條路走下去,AI將完全改變未來醫生們的行醫方式、病人的就診方式和人們管理健康的方式。數坤科技也會攻克技術難點,實現精確診斷、個性化治療,從而造福到每一個患者。

  “數據之中見乾坤”。作爲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醫療科技公司,數坤科技已經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END-

  商界新媒體記者 胡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