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吃饭别上厨房,看戏别上后台”,画上妆、勾上脸谱、着上戏服的演员一上舞台就精神抖擞,水袖一甩,唱腔一开,那叫一个“有范儿”,而演员在后台的化妆过程,对观众来说总是神秘的。近日,记者用镜头纪录了大型滇剧《赵五娘》后台准备的全过程,其实,舞台的后面,同样的精彩。

中国戏剧梅花奖申报剧目、大型滇剧《赵五娘》是由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主创的,当天的演出时间是晚上8点,中午2点,演员们就全部在后台忙碌开了。

滇剧化妆是很有讲究的,为了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首先要吊眉、上妆、勾脸谱。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剧中的人物形象,专程从昆明请来化妆老师为饰演赵五娘的朱惠芬化妆。

伴舞的小姑娘中有几位才20出头,刚从艺术学校毕业,活力青春,能参加《赵五娘》的演出,大家都很兴奋,她们在化妆间里相互帮助,不懂的请教师姐,16位舞者严格按照滇剧吊眉、勒头、化妆、服饰的要求,做着很细致的活儿。

下午6点,简单的快餐后,开始角色梳裹发式的程序。她们告诉记者,演员最怕勒头,盔头会像紧箍咒一样把人紧紧收住、箍住,一开始不习惯,勒几小时下来,人都是晕乎乎的。记者认真地看着她们一丝不苟地工作,长四尺有余的水纱,平直分成两绺,居中系结,放于额顶网子的上部,余纱沿左右颊垂下,即为左右鬓绺。网巾、水纱的使用,是为了便于插戴头面、耳毛子等。盔头戴在水纱上,然后系紧,就比较稳固,盔头外露出水纱的黑色边缘,可以清晰勾勒出演员的额部轮廓,这对面部化妆能起到衬托、美化的作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演员们有条不紊地按着顺序化妆、穿戴整齐,演出也进入倒计时。赵五娘对着镜子认真地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年轻演员们忙着自拍合影,老演员则静静地思考着自己的角色,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即使是在后台,从开始化妆那一刻起,他们都成了“角儿”。

8点,演出正式开始。

曲靖日报记者 杨学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