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7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物局瞭解到,考古人員在長城資源調查中新發現9處烽燧遺址。內蒙古阿拉善盟有着豐富的長城資源,境內現存明代、漢代、西夏3個時期的各類長城共計30餘萬米。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7日電(記者勿日汗)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物局瞭解到,考古人員在長城資源調查中新發現9處烽燧遺址。根據地表遺物判斷,其爲漢代列燧,西夏時期有沿用。

烽燧也稱烽火臺,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夜晚放火,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的方法。它與長城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列燧是指排列起來,連點成線的烽火臺。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裏沙漠連接線東緣的這些烽燧,間隔4公里左右,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形成了完整的烽燧線。目前,這些烽燧遺址,有的保存較好,形制完整,有的破壞嚴重,只剩下一個小石堆。根據烽燧線的走向,可以初步判斷這一列燧向南進入今甘肅省石羊河下游地區。

內蒙古阿拉善盟有着豐富的長城資源,境內現存明代、漢代、西夏3個時期的各類長城共計30餘萬米。

相關推薦
  • 內蒙古阿拉善發現172幅罕見巖畫 爲巖畫起源和演變提供依據
  • 內蒙古阿拉善再次發現11幅巖畫
  • 內蒙古將軍衙署博物院線上開館 歷史文化躍然“指”上
相關文章